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坛
卢继传:简述现代人性化管理 ——人的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8-09-27

内容提要:

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人是管理的主体,首先推进人的管理现代化,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所谓人的管理现代化,是遵照人性规律进行人性化管理,即根据人的需要、欲望,尊敬人,倾听诉求,给与关心、爱护,激励、表彰,提供服务,组织培训、学习,思想引领,以文化人,引导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全国人民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同志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时把它与马克思的“自己解放自己”的群众观点结合起来,创造性的提出了“引导自为”的民治思想。这就是人的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思想。

金钱不是人的唯一动力,更加追求尊严、精神与情感的满足感。我们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出发,以德服人、以智导人、以情感人、以己带人,反对强制性的“权服”和“利服”,坚持“德服”,“心服”加强企业党建引领,实现管理最高境界的无为而治,企业全体人员胸怀大局,心中有理想信念,以爱国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作为价值追求,为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建功立业。

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核心技术、基础工艺尚处于发展较低水平。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一是技术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模式落后。三是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为此,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非常紧急。

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技术自主研发能力、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等。这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推进。而人始终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关键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要研究人性规律,实施人性化管理,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引领一支优秀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职工队伍,自觉自为,以爱国奉献精神作为价值追求,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建功立业。这就是说,首先推进人的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我国有的管理者仍停留于陈旧的经验管理理念。今年6月,湖北群艺管理者在《中国积分制管理全国巡回讲座报名指南》的广告中称这套管理方法解决了员工付出的原动力问题,员工为了多挣积分,多得福利,主动地去加班,主动地去多做事,主动地跨部门工作,主动地做好事------,从而解决了管人的难题。”该广告直言,一是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受经济利益驱动,二是以积分管人。简言之,该管理者对人施以强制和控制的管理方式,严重曲解了人性的本质,严重误导了受众,明显违反广告法。

笔者在《简议现代管理思想》一文中揭示了该管理者是照搬照抄了一百年之前西方所谓“经济人”陈腐观点。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角度加以分析更可看出其荒谬,对广大人民、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危害。

一、行为科学的崛起与贡献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经济上要发达,没有科学管理是难以成功的。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对管理科学研究相当重视和普遍。重视管理科学是美国迅速发展的一个条件。

20世纪2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集“人群关系”等学派的理论、实验成果、在批判泰罗“经济人”观点基础上,形成一支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尽管泰罗“经济人”观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应用于企业管理。行为科学却不断发现其弊病:一是,泰罗把人看成“经济人”,强制性劳动,常常引起工人反抗。二是,把人看成各自孤立的“活机器”,反对工人集体行为,破坏了管理活动的协调。三是,工人只能听命令劳动,不尊重人格。四是,不承认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后果是工人无所作为,企业组织管理越来越僵化。

因此,行为科学反对“经济人”的观点,提出,人是社会人,应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管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综合研究,强调任何一个劳动者都不是孤立的,应该重视社会、心理对他们的影响,研究什么因素决定人的行为,用什么方式才能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集体作用等。简言之,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如何激励人的动机。

西方行为科学的崛起给现代管理科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全取代了“经济人”的观点。过去,管理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现在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着力于激发人的积极性;过去,管理完全是靠制度强制性的管理,即监督管理,现在则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管理,通过引导、交流、密切职工与企业家的关系,把职工行为引入自觉的行动,引导其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使管理科学研究从近代管理理论走向现代管理理论,而行为科学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

二、金钱不是人的唯一动力,更加追求尊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群关系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等在芝加哥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从事一项名为“霍桑实验”的调研所得出的结论,其要点是:

1. “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

和心理影响。

2. “霍桑实验”证明,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

性,其积极性还取决于职工家庭和社会生活及单位中人与人的关系。

3. “霍桑实验”发现,以前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规章

制度等,但职工中还要非正式的团体,这种无形的小团体,常常有自己特殊的感情和倾向,左右其职工的情绪和行为。

4. “霍桑实验”认为,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士

气,包括组织好集体内部持久的真诚合作,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行上下意见交流。

梅奥等管理学者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着重于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研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关系等。他们通过实验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联结点是人的感情。人不仅有物质上需要,更有心理、精神、情感的需要。显然,把金钱、物质作为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是违背人的本质的。湖北群艺管理者所谓“积分制管理是解决了员工付出原动力“的说法是荒谬的,也就是纯属误导受众。

三、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思想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那么,管理活动的主体是谁?是人。显然,以人出发点可做如下简述,管理科学是规范人的行为一门科学,将行为科学的理念用于人的管理,称之为人性化管理。

这是我们对西方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概括,吸收和运用其合理成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洋为中用,绝不能生搬硬套。

根据各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人的管理必须重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成果,研究社会环境和人群关系对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这就是从心理方面因素、文化方面调动人的情绪、状态,激励人的积极性。

我们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先进文化来探索行为科学,故以现代人性化管理为命题,开展人的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创新。

1. 受人尊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是人性至深的本质。

尊敬人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

人生在世,究竟何欲何为何求?《易经》写道,人生在世,无非是想把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受尊敬的人。父母、弟兄之间的关系,都有爱和敬的关系,构成爱敬。因此,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是“爱敬“。这是从家庭秩序中衍生出来的。

在中国文化中,“敬“是指人的内在性格、性体、本性的精神安顿之所。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道德规范都跟“敬“有关。《人物志》写道:”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把“爱敬“看成人道之极。显然,受人尊敬是人性至深的本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说,“渴求别人重视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管理者要尊重人性规律,树立“爱敬“的理念,善于尊敬人、肯定别人,以达到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之效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人需要引起的。但是,判定人的需要由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已经满足的需要不能激励人的动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是有层次、顺序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会相继出现,又激励人们继续实现它而努力。

在《激励和人》这本书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衣、食、住、结婚、治病等。 安全需要:劳动和职业的保障,财产和住所的安全,社会保险等。社交需要:伙伴之间的友谊、同事之间的融洽,社会集体的欢迎等。严的需要:包括自尊心、声誉、受尊重等。自我实现需要:理想抱负,充分实现自己潜在的才干和能力,等等。他认为,管理人员不能只从职工的物质需要着眼,只在工资、奖金上下功夫,应该更加注意职工的精神需要,协调人群关系,关心和尊重人,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动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费里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需要激励双因素理论”。他指出,影响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工作的外部因素,称作“维持因素”,如基本工作条件、工作安全等。这些“外部因素”并不构成激励的主要因素。另一类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职责、成就、重视和提升等,这些可以称作“内在因素”,是真正激励动机之源。当职工满足于工作本身,并受到高度激励时,他对外部环境引起的不满意也能够产生高度的忍耐力,专注于工作。

赫兹伯格的研究发展了马斯洛的理论,他提出工作效率决定于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人们需要能否得到合理的满足,与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据此,行为科学提出,激励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之一是改进领导方式,改进管理人员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马斯洛、赫兹伯格等心理学家的理念丰富和完善了行为科学关于人的管理理论。它提出在企业管理中恢复被管理者“人的尊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等口号。应当说,行为科学管理理念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管理是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的手段,管理民主化是不可能的,真正、完善实现“行为科学“理论,与其社会制度是根本矛盾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付诸于实践。

2. 善解人性、善通人意,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特征

管理者要做到尊重别人,必须真正了解别人,“知己知

“。不仅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别人。就其本质而言,管理就是与人性的博弈,即要做好人的管理就要认识人性。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汇编儒家、道家撰写的《淮南子.繆称训》一部论文集中写道:“欲知天道, 察其数;欲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 这就是说,了解了人性,就能充分认识自己和他人。

   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受其心理支配,受到社会影响。面对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的人,真实地了解人是天下一大难事。事实上,取悦于人并不困难,问题只是你是否能够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这就不容易了。所以,了解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关键在于管理者要融入被管理者之中,以诚实和谦逊态度,去和下属、同事打成一片,与其交流、沟通,予以交心,倾听其心灵脉搏,真诚相待,善于换位思考,达到心灵相通,感受共鸣,认识共识,相互理解,使被管理者、下属或同事感到”会心的惬意“,化解相互之间的误判,表达相互支持的心声。

如何达到心灵相通呢?管理者应认真思考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价值理念所蕴含的涵义,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世界人文学界把这一思想奉为人类共同遵行的道德金律。

事实上,管理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作你想让他做的事。

3. 管理者、领导者是服务者,这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要

怎样对企业进行领导或管理呢?近年来,美国出版了

《服务者》一书,提出服务型的领导,企业领导者是服务者。什么是领导的基础呢?领导的真正基础是威信,而不是权力。为此,领导者应当热爱他所领导的人,而爱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助于引领他人的行为,包括敬业、友善、无私、宽容、诚实等。还要务实地解决企业管理和发展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协作。领导有了威信,员工给予信任,企业就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美国著名企业家、通用电气公司原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精辟地阐述怎样做一个企业领导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他说:“一个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就是教导、激励和鼓舞员工,同时培养出更多的领导者。”(《韦尔奇领导艺术》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第171页)

作为服务型的领导要有所作为取决于其文化修养,取决于能否以文化人。当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是一种对素质、道德、智慧和精神的需求,是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家本身的文化修养在企业管理、商务交际中的意义越来越大,成为一种看不见的财富。其实,具有学者风范又精通经商之道的人才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之,像子贡、司马相如等,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儒商。他们做生意不忘“雅好诗书“,相互诗文酬唱,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儒商传统。

享有声誉的现代企业家、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的李嘉诚十分重视对人的管理,他深有体会地说,“谁都不喜欢毫无趣味、满身都散发出铜臭气的人。因此,生意虽然是生意,但是人在做生意中总喜欢多一份别有味道,给人生多添一种风采“。

我国企业家要有儒商风范,“为政以德“是必备的品质。这须注意学习,修身养性,尤其在新时代,如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正是最好的启示。

四、引领善行 无为而治

人性是支配人行为的思维意识。它表现在行为上有善与恶。我国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教育、引导人向善的行为,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成风化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国企业领导人员,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把政治思想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人、引领人崇德向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

1. 思想引领崇德向善的重要性与长期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

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这就是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生活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只有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唤起人们内心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等问题。

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要全社会、全员参与,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尚。

对人的思想引领是长期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大力推进,持续发力,不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加强社会熏陶,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全体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最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而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们愿意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正因为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曾经,路遥凭借小说《人生》收获巨大成功,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但他对功成名就始终保持着警惕。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他在给亲人的信中如此写道:“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常思生命意义,路遥得以远离名利的羁绊,最终创作出《平凡的世界》等佳作,荣获矛盾文学奖。(据《有意义才有分量》一文,人民日报 2018年8月3日)事实证明,那些不畏劳苦艰辛、积极求解人生真谛的人,不仅能赋予自己前行的力量,也能为他人点燃一盏明灯,照亮自己的道路。

然而,在追寻人生意义的旅程中,也有负面的各种表现。现实中,有的人紧盯着物质、房子、车子、票子样样不缺,精神世界却一贫如洗。利欲必定熏心、势必迷失方向。

经验证明,如果企业管理抛弃了爱国、忠诚、行善、信任、尊重、协作、勤奋、敬业等理念,将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向钱看。湖北群艺管理者鼓吹积分制管理用于企业人的管理,终究把人引向纯粹的逐利之人,对人思想危害是极为深重的。一个人如果缺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长此以往,个人难免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进而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人生必然停滞不前,生活暗淡无光。

2. 现代人性化的管理艺术

真诚地赞美别人。这是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人

性的弱点》一书提出的理念。

人到底在欲望些什么?他写道,除了健康、物质、婚姻之外,最受人追求的是“受重视感”。他如此说:“我能唤起他人工作的热情,这种能力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如果想发现他人的优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赞美与鼓励。”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人渴望被别人欣赏、激励,这是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之一。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企业员工等也都有精神的需求,对他们进行正向激励,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式。

我们党一贯主张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和激励并重。《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对干部既要教育引导、监督约束、又要精神激励。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亟须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积极作为。因此,要在对少数违反纪律、胡乱作为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和惩治的同时,加大对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党员、干部的激励,注意发现其才华与成绩,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促使他们迸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引导人们“自觉自为”。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任总理26年多,是一位道德风范的领导人。他的领导思想是靠民于“自觉自为”,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楷模。

周恩来接受了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时把它与马克思的“自己解放自己”的群众观点结合起来,创造性的提出了“引导自为”的民治思想,广泛吸取儒家、道家的思想,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一不为他爱心和诚心所感动,无愧于“人生之师”。

周恩来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多交党内外的朋友,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群众。靠什么来引导群众从“自在状态”走上“自为状态”呢?周恩来始终以自己真、善、美的力量凝集和引导群众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感和生活方式。他说:“主要用说服的方法,不用行政的方法。”如何服人呢?他坚持以德服人,以智导人,以情感人,以己带人,他一贯反对“权服”和“利服”,主张“德服”和“心服”,哪怕暂时不服,也要耐心等待,依靠群众,自觉自为,这是周恩来民本思想最深刻的体现。这种方法使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领导。(参考《周恩来的领导艺术》,重庆出版社,第26-27页)这是周恩来同志对现代人性化管理的重大贡献。

一位欧洲评论家写道,如果中国是一个家族社会,“周将扮演母亲的角色。”美国知名外交家基辛格评价周恩来是“样样都卓越超群”。周恩来为什么能够“德服天下”,影响全球呢?原因就在于他坚持以德立人,正己修身。他把传统的道德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结合起来,融汇于做人做事之中,实实在在做到“以己带人”,而产生了极大的人格力量。

我们广大的领导者、管理者要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作风、管理艺术,对群众要多一份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对他们干事创业喝彩点赞,以激发他们内心蕴藏的潜在积极性,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表现出对工作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

激励机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是互为联系的整体化。精神激励是人性最高层的需要,调动其积极性的关键。物质激励又是一个重要形式,它不仅仅是物质上,更关键在于社会组织、企业、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生活,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其困难,在思想上、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并组织培训、学习,以文化人。对此,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俊(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这样说:“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效果和实际利益。”

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指导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合理、合规的举措,进一步建立系统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人们向上、善作。

激励必须利于人善行,而不是相反。正如有的学者严肃指出的,目前“积分制管理”与“大庆精神”相比倒退了太多,微观层面看其实是“泰罗制”的翻版;宏观层面看与社会主义思想出现了严重的本质冲突,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思想层面的冲突,而且与培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人才、社会主义企业等方面均出现思想冲突和理论困惑。这是一条向下之路,也就是将人倒退到“经济动物”这一“低级化”乃至“庸俗化”之路,而不是一条向上之路。

3. 实现靠民于“自觉自为”管理的最高境界

道家老子倡导的领导基础是,“上无为,下有为”,其

意是群众当家作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做出优异的成绩和贡献,领导者也就有为了,从而实现老子所说的,“不知有之”即“无为而治”。这是最高的管理境界。这一直是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的一门大学问,更是一项大事业,是当今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在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集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思想理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全体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成风化人,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伟大的新时代,为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管理的灵魂,周恩来倡导的靠民于“自觉自为”的伟大管理思想更有条件付诸于实践。我国管理者、企业家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党建引领,把“无为而治”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目标。这将为发展中国管理科学树立一座丰碑。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