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之教育家论坛
发布时间:2023/11/16

11月8日下午14:00-17:30,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之教育家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会议区一层B104会议室举办。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红兵主持了教育家论坛。

王红兵1.jpg

主持人:王红兵

专 题 报 告

蒋国华.jpg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蒋国华,做了题为《两“大变局”下世界职教的挑战与机遇》的专题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当代是人类历史上高等教育最伟大的鼎盛时代,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乃至职业培训站大学,正在迎来全新的伟大转折时代!

世界正处在一个拥有24500余所大学的高教鼎盛时代;人类大学史上已经有过2个十字路口,即1088和1810年,现在是第3个——这就是“1:99现象”的显现和对国际高教格局的、不亚于1810年“洪堡改革”的深远影响。

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大学无论新老、公私(民)、大小,都站了同一个新的起跑线上:知识创新是占1%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和天职;职业、就业、创业、创意、创新是占99%非研究型大学/职业培训站大学的使命和天职。进而提供前所未有且数据翔实的大学发展的新依据与新理论,以给大学及政府决策者们参考、换脑筋和制定新的高教国策。

当代的高等教育历史将是99%的大学职教化,而不像1810年“洪堡改革”至21世纪初期那样,是职教大学化。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的重大外交场合,就“鲁班工坊”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为中国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为促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助力各国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指明了方向。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今天,我国已建成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共建“一带一路”等提供了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持。其中,“鲁班工坊”等品牌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

有人说,在中国,从来不缺少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以及典型案例,也不缺少职业教育者的教育故事,但如何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成功飘洋过海,惠及他国,恰恰成了当前重要命题。

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普及达到世界中上国家水平;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稳定在4%以上,形成了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稳定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就职业教育“四梁八柱”而言——“四梁”是指职业教育要适合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学生差异、学校实际;“八柱”是体制机制、专业、课程、教师、培养模式、硬件设施、文化氛围、质量保障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八个方面。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5月正式施行),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都对如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提供了办学指南。职业教育的四梁八柱已经构筑,发展路径清晰,制度体系基本健全。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大力开展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创新企业课程综合实践,实现学生一年级识岗实习、二年级跟岗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真正做到上课即上班、毕业即就业。

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李志民.jpg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做了题为高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战略取向,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对于进一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功能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高校要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中国教育面临的三大机遇与挑战: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教育管理却是计划经济管理思路。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学费、高考招生、学分制、学区房等,招生计划的依据是什么?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全社会还是精英教育思想。全社会,多数人脱离实际空想孩子要精英教育。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能耸立在青藏高原,绝不会是华北平原。乒乓球是国球,想不得世界冠军都难。大学多样性。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

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思想观念,校准社会预期,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新时代需要抓紧补上的一课。

在观念上,我们要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分类发展的特性,从学术型和职业型的不同培养方向上正确认识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此阶段的精英教育不仅是指着力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也是指要精心打造既有一流管理又有一流学科的精英型高校。给国内更多高校做出示范,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等次在学位证书上通过颜色或者等级进行标识,让用人单位通过证书的不同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勤奋学生,哪个是不够努力的学生。在学校差别之外,给大学生又增加了学业等次的标签,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实现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要转变办学观念。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大学是培养“群英”的地方,大学要多样化发展,并把精力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在工业社会,大学培养不了精英,好大学可能有利于就业,但与能否成为时代精英关系不大。精英是时代机遇,个人聪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与大学教育基本无关。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升质量,适当控制大学异地办学的冲动。

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崇高,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中国的崛起,本质上其实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崛起,党的二十大给我们设立了路线图,奋斗目标。我们都会如期的实现这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国家,首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单元庄.jpg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原副院长,西安朝华管理教育专修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智库顾问单元庄,做了题为《“天下情怀+治世长技”——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专题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面对现实与中华教育七问,遵循两大原则,依据三个规律,回答三个问题,解析六个字。遵循两大原则:基础、高等、职业、继续等是完整的“教育链”;任一链环出问题最终通过高等教育体现出来。依据三个规律:“组织人格化”规律;“双基(主体价值观-智能)代际转化”规律;“教育链环分责共塑”规律。明确三个问题:中华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什么?中国教育优秀传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心围绕六个字——本质、传统、传承。

自走出蒙昧野蛮时代,世界文明史演进至今,“文化文明创造与传承创新”,始终是人类生存繁衍进步的“第一使命”;“国家治理”,始终是维系国家民族文化文明创造传承创新的“第一要务”;培育国家治理英才的教育,始终是实现“第一使命”“第一要务”的“第一路径”。

1300年的中国古代科举教育特别是唐宋,打破传统森严等级,塑造了具有“天下情怀+治世长技”的治国精英,塑造了早西方近代民主制度1000年的人类社会最早的“王-士二元民主政治”,铸就了世界科技经济政治之顶峰,被誉为“中华第五大发明”。——董仲舒“独尊儒术”;隋文帝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两《唐书》载,终唐寒门庶族拜相者142人,世族125人;“政事堂”,武则天廷试;科举之士被著名历史学家汤因赞许为:“人类文明中的佼佼者”。“天下情怀+治世长技”,是否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

党中央已明确强调,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这是古今教育思想中的大道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服从的“大学问”。面对万年之问,需要对这一大道理、“大学问”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中华教育的优秀传统:以培育具有“天下情怀+治世长技”的国家治理英才为宗旨;以打破森严等级创建“社会自由流动机制”为路径;以中华“群体利他主义遗传基因-血缘-文化文明”为根基;以培养国家治理英才的“社会上层再生产”为本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情怀”为“魂魄”;以“天下情怀+治世长技”教育为内涵;以“兼收并蓄,百家争鸣,师者治学”为运行机制。

总之,“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这是古今教育思想中的大道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服从的大学问”。服从这一“大道理”,做好这一“大学问”,是中国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嘉 宾 演 讲

朱妙春.jpg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行业智库专家朱妙春,做了题为《产学研一体化运行中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演讲。

他说,知识产权表面上可被理解为“对知识的财产权”,其前提是知识具备成为法律上的财产的条件。然而,知识的本质是一种信息,具备无体性与自由流动性。作为信息的知识一旦被传播,提供这一信息的人就无法对信息进行排他性的控制。那么由这一信息所表达的智力成果就不可能成为法律意义上信息创造者的财产。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通过赋予智力成果的创造者以排他性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财产权形式。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保护权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对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权利给予及时全面的保护,才能调动人们的创造主动性,使企业具有辨识性,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产学研与知识产权的内在联系: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不能是脱离实践的无用的纯理论,而企业的生产实践也不能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引的机械实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科学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进而发挥该系统强大的综合优势。

2021年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上述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应用,无论是商标、专利还是商业秘密,只有进入市场,大规模的应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如果仅是一纸证明材料,那么很难说它有什么商业价值,甚至可能还在浪费公共资源。

优化知识产权和产学研合作领域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调控。针对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成果重数量不重质量、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更加详细、具体和可操作性的配套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真正让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让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雄厚的科研实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逐步引导产学研中各领域从以知识产权数量为导向逐步向以质量和转化为导向。


林群.jpg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学校大型直播公益讲座课题组组长林群,做了题为《如何培育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演讲。

她说,中国的青少年应该是有文学底蕴的、有文化自信的、有民族情怀的、有伟大志向的。所以,基于此,我们对幼小初高的学生针对性的研发出很多符合他们阶段性发展的课题。比如:幼小阶段如何做阅读兴趣的培养,因为对阅读的理解就是对世界的理解,对阅读的提升就是对眼界的提升,阅读也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初中阶段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多的去关注心理健康,做好情绪管理,因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未来能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能让他们阳光成长的土壤和养料。那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化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激发出他们未来为社会做贡献的一份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的明天指明方向、给予力量。我们在这些课题上都做了深入的调研、精进和传播。

我们深入学校、走进学生和家长,做了大量的调研。发现孩子不想学习其实只是表象,内核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想离家出走是表象,内核是和父母如何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到底如何建立,他们不想活了是表象,内核是他们不明白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将来到底能为社会、为国家做什么?所以,走进学校及家庭去传播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学习原动力激发教育及爱国教育就尤为重要。

我们在走进学校的大型讲座中,经常会提到古往今来,中国的伟大人物的人生励志故事,和坚定的梦想。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少年13岁的时候别人问他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少年毛主席说了一句远远超出他年龄所应该说的话:他说我要做揭天动地之人,所以,他在少年时期就写下了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茵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他少年就有这样一种雄心壮志,所以,当他进入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他和同学约法三章,不谈金钱之事,不谈男女之事,不谈琐碎事物之事。少年毛主席胸怀大志,进入大学时代,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作为,所以他博览群书,通今博古,也写下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成为一代国之天骄。

我们一直在践行、一直在专研、也一直在创新。我们努力通过组织大型公益直播讲座为学校、师生、及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升整体的教育素养。我们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成为孩子前进的力量,我们也将携手所有的父母及老师一起共同培养中国的青少年真正成为责任的担当者,幸福的生活者,问题的解决者,终身的运动者。

管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而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以,作为教育人站在这里,我们深深知道我们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敬畏教育、敬畏舞台、敬畏师者的身份。所以,我们公司全体人都有一份信念在支撑,所有的教研团队都有共同且一致的价值观,那就是通过我们的传播和弘扬培养更多更具幸福力、更具使命感、更有贡献精神的中国少年。


渲承.jpg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易渲承,做了题为《以中华道统智慧,引领社会发展未来》的演讲。

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核心和本质是道德系统,简称道统。7000年前伏羲一画聚象“开天明道”,2500年前以老子《道德经》为集大成为象征标志。据综合考证,老子出今宝鸡“大散关”经甘肃、新疆至帕米尔高原(当时东西方文化、物流的交汇点)影响西方哲学。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未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帝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国内外普遍誉为万经之王。

它是中国乃世界历史上最先形成体系的哲学经典,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统计,《道德经》是世界上印量最多的经典。

用西方及美国张煦初等学者的话说:“中国的汉唐盛世是靠道搞好的,美国也是靠道搞好的”!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及总和。“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生发和育化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道,是本源形而上,贯穿形而下宇宙万物的总和。

“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人所共需的。德是道德基础,道是德的升华。老子道之德,主要是基因于价值观层面讲文物与人之品性评价取舍。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观“人间哲学在世界之内”。其基本特征和标准要求是,关心时代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使命是,建立优于并领先于其它社会制度的发展方向,更先进的民主及公平水平、更先进的内动能力、更先进科学的运行机制。

解决发展中的利益和基本社会保障平衡的当下问题;生育率下降有关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对土地的掠夺性利用,远离自然平衡单纯追求产值,生产效果不明农畜产品,从根本上制约乡村振兴的问题。推广返璞归真“自然农耕”和保障农民利益问题。杜绝和控制官僚资本侵蚀基本国体。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