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坛
洪东荣:《共产党宣言》经济全球化理论与中国的全球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2/6/7

《共产党宣言》(下简称《宣言》),深入剖析资产阶级开启的经济全球化,由此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学习《宣言》,立足时代,深化中国“全球化”发展必然一路高歌。

一、《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刻论断 

(一)首先提出资本主义的世界性问题

资本主义世界性可归属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可视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开端。《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二)揭示经济全球化动因由资产阶级利己本性所决定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本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热衷推动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是掠夺全球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人才)为其服务。

(三)揭示经济全球化世界性影响既表现在物质方面,又表现在文化与精神方面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员、物质、资金流动和文化交流,影响了各国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特别是落后国家和民族被深深打上资本主义烙印。在物资方面,新的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在精神方面,“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四)揭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苦心开拓世界市场,兜售和推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价值理念,以确保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统治和垄断。《宣言》指出,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五)预言资本全球扩张将导致资产阶级的消亡

《宣言》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依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里指出了资本内在的自我否定性,资本的全球扩张最终将走到其反面,为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

综上五点,经济全球化具有内在的二重性悖论:一是作为由资产阶级发端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由资本的全球扩张所主导,服从于资本阶级最大程度攫取利益的需要,具有强烈的利己排他性;二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下的经济全球化,又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将钳制和抑制资本的全球扩张,终结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特点

 170多年过去了,国际政治经济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经济全球化并未能摆脱二重性悖论。

经济全球代的推进由西方国家主导、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全球范围的扩张基本保持同步。21世纪初,世界处于大分化、大调整、大变革时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持续,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新情况、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世界资本主义进入深度调整期。与之相应,世界社会主义也呈现出新变化、新格局、新特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受到资本逐利冲动的影响,拉大南北差距,给世界增加不稳定不确定因素。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许多新亮点,呈现许多新特征,取得的许多新进展,在新一轮资本主义危机下面临着走出低谷、重新振兴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与世界资本主义进行更为激烈复杂的较量、竞争的挑战。

二是早期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加强了技术、市场、资源、文化的交流交融,给发展中国家创造发展机遇。当前,中国已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领导权不断提升,大国风范日益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的鲜明特征,特别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已成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那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跃升,肯定会对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到21世纪中叶,我们实现了“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那个时候,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竞争态势将发生历史性的转折,这将极大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我们除了要理解和把握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外,还要坚持“两个必然”,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而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全面复兴。

三是2008年“国际危机”,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都可看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和转嫁的结果。资本主义危机经常是观察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的切入点。现在还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发生历史转折的主要标志,是对资本主义适应调整能力和生命力的巨大考验。以之相应,资本主义危机也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社会主义国家及各种进步力量能否抓住这个机遇,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也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一个重大考验。

四是2018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经济复苏步伐逐渐放缓。美国因素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扰动国际金融市场、改变国际经贸规则的主要源头。预计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将持续增加,下行压力加大。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这标志着,以往持续数十年的“东弱西强”、“资强社弱”的局面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东西方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和秩序格局,将会在新的力量平衡和竞争状态下被重塑和重组。

同时,经济全球化又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全球扩张的疏离趋势日益明显。

一是世界范围内反对和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集中开展。全球工人阶级运动的新发展,与诸如“左翼替代”运动、民主权利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女权运动以及“占领”运动等各种反资本主义体制和秩序的运动结合起来,当克服传统工人阶级运动的狭隘和局限,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的社会主义主体力量联盟。在这种主体力量联盟中,工人阶级应该是领导性主体,阶级运动应该成为主导性运动。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各种“新社会运动”总体上是批判和否定传统的阶级运动的面貌出现的。然而历史表明,如果抛开经济根源和经济关系变革,不以作为经济关系之政治表现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为主旨,因不具有持续动力和持续力量而中道衰微。当代工人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当与其他进步社会运动结盟,相互借鉴,彼此促进,否则也会陷入封闭保守、偏狭孤立而难以有新的发展。这是因为,生产力的革命性是与时俱进的。

二是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化趋势与加强协调联合的国际化趋势并存发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合作发展,亚洲作为全球经济的支点,深入参与全球事务的意愿空前增强,重塑经济全球化的呼声空前高涨。同时,保护主义向投资领域蔓延,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塑。美国采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构建新型经贸规则的政策组合,意图强化发达经济体“统一战线”,重写国际经贸规则。美欧日联手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旨在推行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全球多边贸易合作体制面临瓦解。贸易摩擦推升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投资保护趋势渐起,全球跨国投资趋向疲弱。日、德、英、美等相继出台保护性较强的外商投资政策新标准。贸易摩擦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正朝着全球化、长期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全年全球货物出口量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也将继续下滑,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三是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趋激烈。考察逆全球化现象,由于“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一去不返,欧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受到冲击,本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经营发展持续低迷,社会问题丛生,于是就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变成了反对者。同时,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国际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美俄冲突升级、欧美民粹主义盛行、中东局势严峻、欧盟分裂情绪蔓延等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升级,同季度性、时点性短期波动因素叠加,也将影响世界经济、金融市场稳定。2018年以来,美元指数持续震荡上行,但波动一度加剧。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抬升全球美元债务的再融资成本。全球股市下挫频现,不断激化资本恐慌情绪。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呈蔓延之势,24种新兴经济体货币中有21种下跌。预计2022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会持续,非经济因素将干扰世界经济增长,国际政策协调难度加大。一是经济全球化遭遇困难和冲击,各个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差别很大,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有所削弱;二是地缘政治冲突形势依然复杂,不排除地缘政治局势恶化等“黑天鹅”事件出现,如:俄乌战争胶着。三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相互影响,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增加。

四是凸显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和西方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困境,揭开了资产阶级利己本性和虚伪面目。欧美国家转嫁社会矛盾、缓解国内压力,同时扼杀竞争对手的发展潜力,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最大利益。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全球流动性风险上升。美国继续推进“加息+缩表”的货币政策,欧元区、日本维持现行货币政策,但释放收紧信号,外溢效应日益显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风险。2019年,以土耳其、阿根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出现剧烈金融动荡,美联储加息是直接诱因。同时,全球利率上行也进一步增加了债务负担。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全球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更是高达350%,比2018年的222%增加128%。总体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由回归正常逐步转向紧缩的拐点于2019年出现,世界经济调整风险加大。2019年7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称联邦基金利率中值达3.1%,超过2.9%的长期中性利率水平,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步入紧缩态势。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未来两年将保持渐进式加息。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强,由美联储加息诱发的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家的金融动荡,并未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预计2022年美联储加息仍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若加上贸易摩擦恶化等其他因素,将会放大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险。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正与日俱增。

三、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实践 

(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让我们回到那些深刻且不可逆转地重塑全球经济的六次“中国冲击”上来。首先,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挑战两极世界秩序的战略决心。两极世界秩序使得“全球南方”资源丰富的穷国服务于少数西方国家,后者拥有世界上大多数富裕的消费者。这些冲击都没有显示出邪恶的意图,也不是敌对行动。相反,它们表明,中国有意加入并参与、融通全球经济。当然,那些支持“华盛顿共识”的人对“中国冲击”有不同的看法。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坚持发展优先,就要把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要经济体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政策信息透明和共享,协调好财政、货币政策目标、力度、节奏”。“主要发达国家要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应,避免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冲击”。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指明了方向。

(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的冲击。对中美经贸摩擦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较大压力,需高度重视、妥善应对。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自觉维护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推动变局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中国要做好政策预案,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过大冲击。提前制定政策措施,隔断美联储加息、中美经贸摩擦演化升级、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的冲击。保持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供求、促进外汇市场自我平衡功能。协调好本外币政策,相机开展逆周期调节。同时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三)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出新的探索和发展。他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当今世界历史的“问题意识”的聚焦点。我们要积极引导经济全面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三感”。

(四)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他强调,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维护与更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五)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应该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更大的担当。”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指出,“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必然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还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论断,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问题意识”缘由所在。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为了人类未来、人民福祉,更加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历史大逻辑,有助于我们穿越层层迷雾,更好看清现实大格局,立足中国的伟大实践,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

(六)打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项目的定义和范畴,明确区分国际援助和商业项目,强化商业项目的独立核算和成本收益分析。加强同项目目标国政府和人民的交流互动,使“一带一路”项目更好地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发展、安居乐业必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当代转化。目前,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粮食安全、教育、就业、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面临更多困难。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疫返贫、因疫生乱,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为此,就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三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七)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从宏观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创造性地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方面,在人类社会中建立更为合理的各种关系方面都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从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中进行。中国开展全球化实践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应该推动全球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去深刻理解这一制度在改善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立于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潮头,中国将继续携手各国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彰显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责任担当,让中国同世界交融和平发展新画卷更加恢弘壮阔,中国正好处在这样的历史起点上,当会奋发有为。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