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坛
温克:道非常道(下)
发布时间:2022/5/19

编者按:

温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古代史博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华老子研究会会员,海南省老子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北京市岳飞文化研究会会员,汤用彤国学院教授。原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工作技术研究中心处长。著名管理专家,对《道德经》有较深研究。

贯通东西方文化,在企业管理理论方面见解独特,自成体系。有丰富的企业、政府机关工作经验;擅长战略管理和行销策划,曾为多家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他为了让《中管学坛》公众号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经》,最近专门撰写了系列有关文章,以飨读者!

 

公元前771年,犬戎灭亡西周。公元前770年,周王室被迫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启。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拉开了周王室真正走下神坛的序幕。是役,郑国在繻葛大败周桓王率领的陈、蔡、卫联军,桓王肩膀中箭,差点丢了命。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沦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逐步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权。

老子大约于出生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此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兵燹频繁,“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下出现了“富者不能自安,贫者不能自存”的局面。百姓苦不堪言。

针对生产关系的严重失调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救市方案。有的着眼于修复,有的则主张推倒重来。中国古代神话中补天故事在那个时期开始流传,恐怕不是巧合。诸子百家之言实际上就是针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补天建议,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对现实极其失望,老子的补天方案是重返天道。任何政治思想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沉淀和积累而这些政治遗存必然会成为后世思想家的思想源泉。老子思想即来源自“古之道术”。庄子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作为周王室图书馆馆长,老子有机会读到大量典籍,对历史的领悟绝非一般人可比,能思常人不思的事。但真正让他脑洞顿开的是家乡留给他的记忆。早在夏商之前,天下就已经进入父系社会,但因文化更新速度不均衡,即使到了春秋时期,仍有许多地方存在原始氏族社会。有学者考证,老子的家乡苦县就是母系社会。家乡那种平和、无私和平等的氛围深深地烙在他心里,给了他理论灵感和依据,“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对此,陈鼓应先生这样评价:“在原始氏族社会,强大的自然力和低下的生产水平不允许偏私偏爱的存在,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的氏族成员,彼此天然地结成了互相友善的依存关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共同抵御敌害,即使是老幼病残也都可以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生活必需品,所有劳动成果都是氏族的集体财产,任何人都不得将其据为己有。原始氏族成员之间的这种天然形成的无偏无私的关系,被老子认为是‘天’的品德,并上升到天道的高度加以肯定和赞颂”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和“天之道,利而不害”等话充分表现出他对母系社会和上古制度的怀念和赞美。经过长时间“惚兮恍兮”的思索,他终于悟出了远古社会能长久的制度原因,并给它取了一个名“大”,还配了一个字“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者,至尊也;道者,坦途也。这两个字投射出这个发现在老子心中的地位。针对道在远古与当下的巨大反差,老子提出了“天之道”和“人之道”的概念。天道法自然,看似残忍但公平,一视同仁。在“大道废”、“孔德之容”、“大道泛兮”、“持而盈之”、“不出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勇于敢则杀”、“天之道”、“和大怨”和“信言不美”等章节中,“道”都是以“天道”的形象出现的。在“信言不美”章和“天之道”章中是“天之道”与“人之道”对举,而在 “不出户”章讲的是人对“天道”的认识,“勇于敢则杀”、“和大怨”、“持而盈之”三章则是体现了对“天之道”的遵循。这些都反映出了先秦道家的“明天道以喻人事”的思维方式。通过体察、认识“天之道”,即天地生养万物的规律,为 “君人南面之术”提供理论依据。人道(礼)法人欲,把社会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是不公平的。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点出了人道的要害。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按郭店楚简)。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人道取代了天道,而人道崩塌是因为人不知足的本性。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认为只有从出发才能明白道的本质。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毫无疑问,老子看到了造成社会危机的问题所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是老子的结论。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描绘的蓝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老子给统治者的政治建言。重返天道的想法在当时称得上石破天惊,连孔子听过他一番教诲之后都一个劲地对弟子们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错,方向也对头,只是对于这个重返过程有点想当然了,没法落地。我们今天知道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螺旋形上升。螺旋式上升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周行而不殆”仅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老子不了解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发展历史的动力,如果生产力不能出现质的进步,更高级的天道社会也难以重现。他更不明白天道社会的远去和人道社会的降临是人性觉醒的结果,是文明进步,不可能倒退回去。此外,即便生产力已出现颠覆性跃升,人类精神境界可以与天比高,让“天道”重返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意味着社会利益结构的根本调整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谈何容易。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而一切社会危机都是资源短缺危机。解决危机的方法无外乎增加生产,减少人口和调整分配比例。当生产到了极限而“食税多”的一方又不肯把多吃的吐出来时,战争就成为了化解危机和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春秋战国共548年,期间发生了625次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到处露骸千步,积血三尺。战国时周全境大约有3000多万人口,仅死亡的士兵就约为300万左右。历经数百年战争,最终以建立了更集权的秦帝国告一段落,很明显人类的发展阶段仍处于效率整合而非公平调整阶段。人道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尚且如此,况乎不同道间的转换?当然,我们不应苛求古人。尽管老子生活的年代已是人类思想大爆炸的轴心时期,但仍属于早期文明,人类对社会发展机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阶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心有所不甘,老子也不得不辞官隐居,黯然离场,仅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当然,与主张更极端的杨朱和墨翟相比,言辞谨慎的老子还是幸运的,后世狗尾续貂,换了一个养生的马甲,成了仙教教主。杨墨则直接从“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的显学堕入绝学,2000多年没得翻身。 

道不远人。老子的天道并非指人们通常认知的宇宙本体而是人间的利益分配制度,即平等和无私的制度才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而这其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斗转星移,事是人非。两千多年后再思量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自嘲,深以为然。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