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坛
窦中达:论中国科技发展的十大战略性问题
发布时间:2020/5/22

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以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基本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综合国力,是中国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现实任务。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度,就必须首先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资源等发展态势,迫使我们必须实施综合性、前瞻性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以科学技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世界格局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科学发展规律,能动发展科学技术和理性转化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造福社会、惠及自然的探索实践活动,怎样达到造福社会、惠及自然的科技发展目的,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对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向和转化应用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目的迥异,决定了科学技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应用结果。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发展模式,必然是能动自觉地发展科学技术,必然使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惠及于自然。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市场竞争,必然是自发趋利的发展科学技术,必然导致科技趋利、偏执和失控,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推向危机丛生之险地。

除了资本主义悖谬科技行为和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战争,人们对科技的无知、盲从和迷信、滥用,也正制造严重的人类社会、生态自然矛盾问题。资本主义悖谬科技行为、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战争和人为性科技拜物教结果,完全背离了科技使命和文明要求。科技私有化、资本化、市场化、垄断化,必然导致科技腐败、趋利和偏执、失控,必然产生科技犯罪、陷阱和危患、灾难。否定资本主义科技私有化、资本化、市场化、垄断化错误走向,使科技走上社会主义公有化、共享化、能动化、自觉化发展轨道,是科技发展的唯一正确之抉择。

在科技发展上,人类正面临着解决科技矛盾问题和科技造福社会、惠及自然的双重任务。为了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为了确保科技正确发展,中国必须奉行社会主义科技发展方针,健全社会主义科技领导体制,实施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科研机构布局,理性转化和配置科技成果,加快科技研发和创新发展,并正确处理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自然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具体关系和动态问题。尽大限度地认识社会和自然规律,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推进社会和自然进步,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的。中国要围绕这一取向和目的,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之。

一、科技发展方针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基本取向、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和根本目的。这种质的决定性,是制定社会主义科技发展方针的内在要求和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基本取向,是致力实践科技文明,从哲学科学的高度研究和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科技文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文明发展。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科技发展提升科技力,运用科技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先进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运行模式,是公有制下的大科技发展模式,能动自觉地发展科技事业是其内在要求,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完成科技任务是其特殊优势。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发展规律,以科学智慧和技术能力造福人类社会、惠及生态自然。

必须看到,由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误导的科技取向、目标和模式、目的,完全违反了人类文明和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致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深陷重重危机之中。如此的反人类、反社会、反自然、反文明科技歧误和科技恶果,迫使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走社会主义科技发展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科技发展方向。

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应是“战略规划、统筹计划、科学论证、严谨实施、合理转化、持续发展、造福社会、惠及自然”。执行基本方针,就能拨正科技发展方向;贯彻基本方针,就能正确发展科技事业;落实基本方针,就能有效把握科技力量;实践基本方针,就能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文明做出新贡献。

二、领导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科技工作任务,是能动自觉地发展科技事业;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必须建立健全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科学技术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科学技术总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科技进步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科技规律,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必须服从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统筹和计划协调性,决定了科技发展必须置于战略统筹和计划协调之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能动自觉地发展科技事业,才能真正地把握住科技力量,使科技成为造福社会和惠及自然的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和科技内在发展规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是中国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和完成的现实任务。

市场化、资本化、趋利化、垄断化科技走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矛盾问题,而且也给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制造了巨大障碍。市场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自发性小科技和市场性科技趋利,不但破坏了社会主义大科技体系和自觉性发展取向,还使科技成了内外资本的牟利工具,并使科技发展陷入西方集团的误导和圈套。没有战略统筹和计划调控的现代科技,根本不能正常的发展,必然造成严重的科技矛盾问题。

在新时期,必须矫正科技发展方向,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科技体制和机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科技发展方针,决定了中国的科技体制框架和机制形式,即中国的科技体制必须是战略统筹型科技领导体制,中国的科技机制必须是计划调控性科技管理机制。社会主义科技是大科技事业,这种大科技事业,必须实行战略统筹和施以计划调控;否则,大科技体系就不能高效运行。只有在战略统筹型科技领导体制和计划调控性管理机制作用下,社会主义大科技系统才能够能动自觉、高质高效的运行发展。

中国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建设的初步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大科技体系基础上,建立战略统筹型宏观科技领导体制,健全计划调控性中微观科技管理机制。宏观科技领导体制建设,主要是国家层面科技领导体制建设;中微观科技管理机制建设,重点是地区性、系统性和重大科技机构的科技管理机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是搞好横向职能机构、理顺纵向关系、健全责任制度、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关键环节的建设,形成结构合理、有机统一、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战略统筹科技发展,计划调控科技运行;除此还有一项基本工作,就是不断完善和积极处理社会主义大科技生产关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创造性脑力劳动;科技工作者是劳动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新型社会主义大科技生产关系和相应分配关系,有效调动各种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科学性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是确保科技正常发展的前提保证;中国的科技发展,有赖科学性领导体制与管理机制。

三、科技战略目标

未来的国际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立足新的科技发展前沿,是世界各国的基本科技战略目标。为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必须制定中远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实施远见性科技发展战略举措;唯此,方能实现中国的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促进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保障中国的主权利益和科技安全。鉴于世界科技态势和中国科技发展要求,须确立和致力如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一)坚持社会主义科技发展方针,遵循社会主义科技发展规律,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使科技力量在正确把握下造福社会和惠及自然。

(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科技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为科技运行和科技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保障,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加强科技政策、科技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强化科技指导、科技教育和人才队伍功能,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和有生力量。

(四)建立高能量社会主义大科技体系,建设高质量科技机构和软硬设施,制定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协调统筹科技资源和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科技的独特优势。

(五)树立大科技发展观,营造大科技发展氛围,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科技发展,切实保障科技发展的资源需求,为科技发展搭建较大平台和提供基础保障。

(六)战略统筹、科学规划、综合协调、精心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重大科技攻关和大型科技项目建设;尤其要在基础科研和科技前沿等方面,争取新的突破,取得重大成就,占据主导地位,占领新的制高点,以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准,增强中国的科技能力。

(七)鼓励科学发明、科学发现、科学创新、科学创造,倡导技术攻关、技术挖潜、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尤要注重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和技术的应用性拓展。

(八)抓好专项科技系统建设,搞好专业科技学科工作;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层面,要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开拓、有所创造;在工程技术层面,要不断创新、加速转化,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提供先进科技保障;在社会科学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科学体系,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在交叉科学方面,要促进科学的交叉与应用,以新兴交叉科学技术,拓展新的科技、经济、社会等增长点。

(九)实施科技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制造科技、医疗科技、交通科技、光电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探测科技、工程科技、安全科技、军事科技、海洋科技、航空科技、天文科技、空间科技、地质科技、环境科技、生态科技、生命科技、精神科技、物质科技,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新工程、新制造等领域,要有新的推进和质的飞跃。

(十)警惕西方集团科技误导和诱骗陷阱,排除西方国家科技垄断和制约束缚,走独立自主、创新创造的科技发展道路,努力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途径,保障和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还要实施相关的战略举措,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特别是在科技政策导向、科技帅才任用、财力物力投入、软件硬件建设、科技进展管理、科技激励机制、科技法制保障、科技关系协调、科技攻关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效评价、科技质量评估、科技运行监测、科技知识普及等方面,尤应做出大量的实践和不懈努力。

四、科研机构布局

科研机构布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工作;搞好科研机构布局,是推进科技发展的战略工程。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地科研机构布局作保障。

从功能作用上讲,科研机构主要有基础性科研机构、一般性科研机构、高新性科研机构、前沿性科研机构等。这几类科研机构互为依赖、相互贯通;在构建和完善科研机构布局时,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同发挥科研机构的功能作用。基础科研是科技发展的基本动力,抓好基础科研机构建设,将有助基础科学的突破和科技的创新。一般科研是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注重加强一般科研机构建设,将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进步。高新科研至关社会、经济、文化、军事、能源、生态等发展,我们必须根据需要建设高新科研机构,确保社会、经济、文化、军事、能源、生态等领域快速持续发展。前沿科研是科技发展的开拓者,搞好前沿科研机构建设,必将促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

从属性分类上论,科研机构又分为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科研机构、交叉科学科研机构几大类。这几类科研机构各有研究取向,但又有借鉴融通和互为服务等特点。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工作,为人类提供对自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现实和未来的社会、自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加强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建设,是中国既定的科技发展战略任务。工程技术是建设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科技生产力的有效实现途径,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国必须建设高水准的工程技术科研机构。社会科学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性、实践性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拓展;在新时期中国必须搞好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建设,以推动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实践。交叉科学是新兴的交叉、融合、跨学科科技门类,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自然、精神、物质等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建设好交叉科学研究机构,以保障交叉科学不断进步,以促进社会、自然、精神、物质等发展。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一般是硬科学,对社会、自然、精神、物质等发展有刚性推进作用。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大都是软科学,对社会、自然、精神、物质等发展有柔性促进作用。在科研机构布局中,保持软硬结构合理和学科分布平衡,的确十分重要,是必须处理好的具体问题。

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科技难题,是攸关科技进步和社会、自然等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搞好相关科研机构建设,加强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农业科技、工业科技、信息科技、高新科技等,是迫切需求的应用性科技,中国必须建设好农业科技、工业科技、信息科技、高新科技等科研机构,以科研成效推动农业、工业、信息、高新科技产业等发展。科技进步,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安全与发展,在科研机构布局上,我们必须战略统筹、科学规划、积极实施、稳步推进,以确保科技事业和社会各领域健康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决定了科技发展必须是公有制统筹性大科技发展模式;这种大科技发展模式,又决定了中国必须施行“大科技为主、小科技为辅”的科技发展形式。公有制大科技发展模式和具体的发展形式,要求中国必须注重机构布局、学科布局和机构效率、学科效益,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大科技体系建设,必须优化基础科研、前沿科技和科技普及机制,尤其要加大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宏观性、微观性科研工作力度。科研机构布局,是一个动态性、战略性的科技发展基础工作,中国只有动态地、战略地认识和做好这项基础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发展目标,才能有效推动社会、自然等文明进步。

五、科技配置转化

科技配置转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目的;只有做好科技配置转化工作,才能有效推进科技进步和实现文明事业发展。社会主义科技发展规律和发展实践要求我们,必须能动自觉地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科学理性地转化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大科技发展体制、体系,共同决定了科技配置转化的机制、途径和方式、形式。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科技配置转化,是迥异的乃至对立的;社会主义是公有制、统筹性、公共性科技配置转化,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市场性、趋利性科技产权垄断,二者的社会、自然、精神、物质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自觉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自然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发展,后者的自发发展则加剧着人类社会、生态自然、精神层面、物质领域等矛盾。毫无疑问,我们必然坚持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取向,能动自觉地发展科学技术,科学理性地转化科学技术,真正地把握科技进度和科技力量,使科技成为造福人类社会、惠及生态自然的文明动力。

中国社会主义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科技进步和配置转化亦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初级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技配置转化是以计划配置转化为主,市场调剂转化为辅,这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科技配置转化,是这一时期科技配置转化的主要机制、途径和方式、形式。到中级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技配置转化将转向科学计划型模式,即实现能动自觉地发展科学技术,科学理性地转化科学技术。科技配置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科技成果流动和物化的过程,要有效地配置转化科学技术,使科技成果充分得到流动和物化,就必须对科技配置转化进行必要的规划、计划和管理、调控。实践将证明,唯有规划、计划和管理、调控好科技配置转化,方能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是造福人类社会和惠及生态自然,科技配置转化必须围绕和实现科技的本质与价值,即科技配置转化必须有利于科技力量的把握,必须有利于科技作用的发挥。任何科学技术,不论是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科学技术、交叉科学技术,都有其特殊的质量、度量和能量、力量,都需要我们切实的把握和有效地发挥。消除资本主义市场趋利和资本垄断之弊,奉行社会主义计划调控和科学理性之举,中国就会搞好科技的配置转化,科学释放科技的质量、度量和能量、力量。观念创新是科技配置转化的先导,体制构建是科技配置转化的关键,战略规划是科技配置转化的前提,价值估评是科技配置转化的导向,道德伦理是科技配置转化的支柱,法律规范是科技配置转化的保障,中国只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使之有机的协调和统一,就能形成科技配置转化的传动链条,就能高质高效的实现科技配置转化目标。

科技配置转化,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效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转化效益、科技总体估评等环节。科技资源配置,主要是自然科技、工程科技、社会科技、交叉科技等科技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科技发展方针和科技发展模式下,能动地搞好科技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体现。科技效益分配,重点是科技成果效益分配和科技经济效益分配;为了有效地进行科技成果效益分配和科技经济效益分配,中国必须构建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关系,完善社会主义科技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科技分配关系。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配置转化的主要方面,中国应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和引导,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使科技成果转化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科技转化效益,是科技配置转化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标志,坚持这一原则精神和确保科技转化效益,就能使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和强大发展力。科技总体估评,是科技配置转化的量化核审,确定社会、自然、精神、物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系统、领域、区域、地区等量化估评标准,是搞好科技总体估评的重要指标和基本前提。现实和未来的科技、社会等发展,客观地要求中国必须做好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效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转化效益、科技总体估评等工作。

科技配置转化,是一个时代性、发展性课题,是至关国家发展、世界文明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从科学学的角度研究科技配置转化规律,从政治科学的高度对待科技配置转化实践,坚持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公有化、统筹化、社会化、产业化、区域化、国际化方向,能动地做好中国的科技配置转化工作,自觉地处理好世界性科技配置转化关系。

六、科技创新发展

社会和自然的需要,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科技的创新发展,是社会和自然进步的推动力;我们必须促进原动力与推动力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自然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步骤;科技发展,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有制形态、发展模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了科学技术不能私有化、垄断化、市场化、趋利化,而只能是公有化、社会化、协作化、普及化。

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资本趋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科技私有化、垄断化、市场化、趋利化的具体表现。科学技术私有化、垄断化、市场化、趋利化,是科技走向腐败、趋利、偏执、失控和制造人类社会、生态自然矛盾危机的症结根源;科学技术公有化、社会化、协作化、普及化,是科技能动自觉、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科技造福社会、惠及自然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生产关系,既否定了科技知识私有垄断,又尊重科技知识、保护科技知识、发展科技知识、推广科技知识,使科技知识成为公共分享和造福人类的积极力量。客观地讲,排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科技束缚和羁绊,坚定走社会主义公有制科技共享和自觉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公有制大科技条件下的科技创新发展和转化应用,是一个新的创造和探索实践过程,实行“大科技为主、小科技为辅”的科技发展形式,将有效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自然发展。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主要是在突破私有垄断和实现共享协作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科技发展规律,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求,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科技创新和推进科技发展,并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使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上拥有发言权主导权。新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化进程,要求中国必须注重和搞好科技创新发展;世界科技发展的误区和危险态势,迫使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发展之道路。

基础科学、高新科技和前沿领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基础科学、高新科技和前沿领域创新发展,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主攻目标。原始性科技创新和尖端性科技发展,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两大课题,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军事、生态、自然等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必须加快创新机制和发展体制建设,切实回答好两大课题,切实发展好关键环节。生物基因科技和信息工程技术,是较有影响和极具潜力的两个科技领域,中国必须从政治科学的高度和社会、自然的角度,切实搞好这两大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统筹计划、政策指导、法律规范、科学研究、实践转化和监测评估、反馈调控,使生物基因科技和信息工程技术真正有益于社会、自然等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必须把握和使用好这把科技双刃剑,使其趣利避害的服务于社会和自然发展。科技强国不是一时一事的领先,而是要看科技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自然的健康持续发展。健康而持续的发展,始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取向。实践证明,唯有正确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国才能取得科技、社会、资源、自然等全面、持续发展。

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的创新发展,重点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创新理论体系和发展新的实践方法。“认识规律、创新理论、回答问题、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追求进步、促进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研究有方向、宣传有目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转化的基本要求。遵循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能正确的创新和发展,就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意义。注重科研工作的实证性、实效性、理论性、实践性、客观性、融通性、战略性、前瞻性,是搞好交叉科学创新发展的前提与关键。交叉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提升,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自然发展。交叉科学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顺应交叉科学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研探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自然发展增长点。

哲学是推动发展的智慧性、方法性科学,要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自然的飞跃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唯物辩证哲学,是当代哲学的基础与核心;哲学的创新发展,必须遵从唯物观和辩证观。实践充分证明,要提高创新性思维,要提高创造性劳动,要提高创新发展能力,要提高创新发展实效,注重哲学、发展哲学和学习哲学、运用哲学是关键。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呼唤社会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理论求精准,科研贵创新。只有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才有理论创新发展和实践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的总要求和总目标,是深入探索精神、物质、社会、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能动自觉地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自然文明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观念保障和精神动力;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升华与统一,中国就能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就能达到科技发展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七、科技与经济建设发展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当代科技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的助力主要源于科技力量的推动。确切的讲,没有经济的需求就没有科技的迅猛发展,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快速提升。但要看到,目前这种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依赖、互相推动,主要是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科技行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趋利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利益驱动和自发性发展,表面上带来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但实质上却使经济、科技陷入到垄断、趋利和偏执、失控的歧途,并使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深陷矛盾危机之中。

步尘资本主义私有化、资本化、市场化、垄断化,必然是重蹈资本主义矛盾危机之覆辙。科技垄断、趋利和偏执、失控,经济私化、分化和争夺、掠取,以及社会上的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犯罪猖獗、资源枯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就是突出之表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能动自觉、战略统筹的发展科技和经济,是从矛盾危机转向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科技进步需要经济财力的鼎力支撑,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大力推助;而这种支撑和推助,只能在公有制主导下进行配置和转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大科技发展模式,为科技、经济的互推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根本保障。各科研机构、科技单位、科技院校,对经济发展负有积极推动的责任义务;国家应当通过相关部门协调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有计划有步骤的配置科技资源和转化科技成果,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反助于科技事业发展。这种能动自觉、战略统筹性科技与经济互动发展,即良性的互馈和循环,必然是科技与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新的科技进步形势,新的产业转型态势,新的现代化进程,为科技、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发挥社会主义能动自觉、战略统筹的特殊优势,计划比例、协调平衡的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积极稳妥、多方兼顾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科技创新、科技创造和科技革新、科技革命,是实现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国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造和科技革新、科技革命,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质的飞跃。

科技力是经济力的重要来源,中国要紧紧抓住科技进步的机遇,不断壮大科技力,以科技力充实经济力,以科学技术促进第一、二、三、四产业发展。用高科技推动工业化进程,尽早完成由基础工业化向科技工业化转变,并为生态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既定的科技发展方针和科技发展战略。

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药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地质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空间技术、环保技术、生态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潜能,中国要加快这些技术领域的研发和转化,使之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技术和绿色经济,是科技、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和趋势,在未来科技、经济发展中,中国必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能动顺应发展趋势,大力拓展生态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排除技术障碍和贸易壁垒,造福社会和惠及自然做出较大贡献。总之,科技进步至关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事关科技进步,在处理科技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上,应注重战略性、统筹性和全面性、前瞻性,尤其要抓好科技、经济的选项、立项和互动、共进。

八、科技与国防军事发展

现代国防军事,几乎是科技型国防军事;科技在国防军事上的发展应用,其速度极其迅速,其范围极为广泛。世界主要大国,均将科技强军奉为基本国策和军事发展战略;作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重大责任的中国,必须确立和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强大的国防体系和军事力量,以保障中国的主权利益和安全,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科技在国防军事上的发展应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军事体系内的科技发展和应用,即军事科技的自身发展和转化;二是社会方面的科技发展和应用,即民用科技的军民结合与采用。军事科技在国防军事发展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具有主要性作用。重大国防项目、军队运转系统,特别是武器装备、运输装备、信息工程、后勤保障等等,基本上是由军事科技研发、军工生产制造予以实施和完成。搞好军事科技体系建设,提高军事科技研发和军工生产能力,是实现强大国防和科技强军的必由之径。

中国要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战争,确保国家安全统一和主权利益,就必须将军事科技放在突出的位置,就必须研发和制造克敌制胜的杀手锏。事实证明,强大的国防能力和军事威慑力量,是保卫国家安全和捍卫世界和平的必然选择与必要手段;只有在政治攻势和军事优势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不战而屈敌的理想结果。所以,积极发展军事科技,努力壮大军事力量,是中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战略,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

社会主义科技和国防军事发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统筹性、协调性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其优势在于,能有效地实现科技向军事的转化,能较佳的配置科技和军事资源,能快速地推进科技和国防军事发展。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事优先、战事优先,是社会主义科技与军事有机统一,并确保其效率的重要体现。提高军事科技的自身发展能力,加强社会科技对国防军事建设的支撑,提升军民结合的科技转化程度,实现科技与军事的互动发展,中国就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就能在未来世界发展和军事变局中拥有主动权。

帝国主义军事科技和军事扩张的目的,是军事胁迫和军事战争,是独霸全球和侵略颠覆。与此相反,社会主义军事科技和军事建设的目的,是军事威慑和遏制战争,是打破霸权和捍卫和平。在国际政治倾斜和帝国主义猖獗的时期,我们不可能单方面的奢望铸剑为犁、化核为和。唯有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国防军事发展,中国才有能力抗御帝国主义霸权侵略行径,才能运用政治、军事手段争取和平发展的空间。能动把握科技力量,前瞻运筹军事发展,为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提供科技、军事之保障,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既定战略和任务;科技领域应当为实施战略和完成重任,进行积极的配合和不懈地努力。

九、科技与社会自然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科技革命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革命与发展。社会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能动反映;科技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科技进步必然加快社会领域乃至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进步。

每次科技革命,都导致社会形式的提升,即生产力程度的社会性反应。小工具科技革命产生了农业社会;大机器科技革命产生了工业社会;高新科技革命将催生科业社会,即以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社会形式。这种科技社会发展态势,必将引发社会系统的重大变迁。任何一种科技革命和所表现出的社会形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下进行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业社会,就极具代表性。即将出现的科业社会,也可以说是科技工业社会,将是资本主义社会晚期的重大社会现象,将是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所以,要客观认识、正确对待这一科技、社会现象,自觉推进这场科技、社会革命,使科技革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能动力量。

科学是方法,技术是手段,科技方法手段运用得好,就能极大地推进社会发展;反之,就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扭曲和破坏。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下的科技行为,既扭曲了社会发展走向,又破坏了社会运行系统;社会的市场化趋利,系统的垄断性竞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混乱、机制失灵、道德蜕化、人性堕落、秩序失范、犯罪骤升等等,就是集中之反映。因此,解决科技社会矛盾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选择和实践社会主义科技社会发展模式,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作用下,使科技社会发展走向能动自觉和有机统一。能动自觉的科技发展和科技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将会极大地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社会主义社会领域建设,需要科技的进步,需要科技的支撑,特别是管理系统的科技化,以及医疗卫生、危机处置、社会保障、城乡发展等方面,尤须科技的提升和推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大科技发展模式,则为社会领域的提升和进步,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科技发展必然促发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的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走向,完全取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取向。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取向,中国就能建立文明的人文精神、先进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伦理、正义的社会责任。如此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升华,必然有助于科技、社会的正确发展。

科技作用的对象和范围,一是人类社会,二是生态自然;对于前者人们早已重视之,对于后者人类已经开始关注。很明显,人类关注科技与自然的关系,是缘于错误的科技行为正造成严重的生态自然破坏,正招致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错误发展—严重破坏—被动治理”趋利发展模式,极度违反了人类社会和自然文明演进规律。对这样的错误发展模式,人类当然要彻底唾弃之。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人类必须选择先进正确的发展模式,拯救和保卫唯一的地球家园。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能动自觉、战略统筹性发展,正是一种“正确发展—多方兼顾—生态和谐”的发展模式,选择和实践这一先进正确的发展模式,人类将会标本并重、远近结合的保护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自由市场经济已经成了资源掠取经济、生态损毁经济;中国不能陷入资本主义泥淖,必须走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尤其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使科技归于能动自觉和统筹发展正途。科技文明与自然文明,不是天然矛盾对立的;人们看到的矛盾对立,只是资本主义科技行径的折射现象和恶果反映。追求科技文明和自然文明的有机统一,致力科技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同步发展,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历史重任。中国应当从战略、前瞻的高度,正确处理科技进步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能动自觉地发展生态科技,即在致力科技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化的形态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在社会主义正确走向上,中国能够处理好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持续发展。

十、国际交流合作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文明成果,通过交流合作共享科技成果,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走向。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国际性科技交流与合作,即通过科技交流合作,加快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

必须看到,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性和不平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科技的发展与交流,科技上的垄断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上的差距鸿沟日益加大。科技垄断竞争,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科技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强力工具;科技差距鸿沟,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造的结果,科技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可恃优势。尤其在资本经济全球化和帝国霸权猖獗的态势下,科技垄断竞争和差距鸿沟,已成为严重阻遏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禁锢藩篱。这种阻隔障碍,无疑阻碍着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与发展。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正面临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的障碍和阴谋圈套。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就必须打破科技垄断竞争,就必须缩小科技差距鸿沟,就必须排除种种科技限制障碍,就必须识破和防范科技阴谋圈套。中国在建立健全本国科技交流合作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的同时,还须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构与机制。只有推动建立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构与机制,才能冲破不利的障碍和阻挠,开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促进世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在推动建立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构机制进程中,有必要促进建立更为广泛、更高层面的地区性科技机构、全球性科技联合体,以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和加快科学技术发展。

世界科技领域的主要任务,一是解决和防范科技引发的矛盾问题;二是促使科技造福人类社会和惠及生态自然。中国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中国必须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履行义务和使命。在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上,中国要坚持多领域、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交流合作基本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性、地区性、国家间、组织间科技研发活动,致力推进战略性、前瞻性国际合作计划和科研项目,努力学习借鉴先进科学经验和科技成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项目建设和科技发展,打破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科技垄断和科技图谋。随着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不断拓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中国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也将有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