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坛
卢继传:第十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特邀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6

在第十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上的报告:

现代人性化管理问题的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人的管理思想的重大创新

卢继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9年5月17日 北京钓鱼台)

提要: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现代管理的实质和任务。那么,人怎样管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成果,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规律,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管理方式,称为现代人性化管理。

尊敬人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仁爱是现代人性化管理思想的灵魂。对人的管理要靠教育引导、思想引领,培育人心所向,引领人崇德至善,使人保持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自觉自为,以爱国奉献精神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治天下,以人为本;圣人治国,无为而治。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上无为,下有为”,群众当家作主,自我管理,尽责尽力。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领导思想是靠民于“自觉自为”。他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楷模,为广大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做出了表率。

引导广大人民自觉自为,也是习近平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是人类社会梦寐以求的最高管理境界。这是我们中管院倡导的现代人性化管理期待达到的目标。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我国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目标做出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没有管理科学。正如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所说,一切社会劳动或者共同劳动都需要协调、指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管理科学的论述。管理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主义管理水平,就不能有效地开展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就不能实现既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因此,大力探索创建中国式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管理创新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管理科学的重要任务。

管理科学的实质是一门人的管理活动规律的学问。管理创新首先是人的管理创新。治国,治天下;治天下,以人为本。

今天,我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的管理思想的创新,提出实施现代人性化管理,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对人的管理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管理方式。

我简要谈三个问题:

一、 人是管理科学的首要问题

1.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人是历史的主人,同时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人。这就是管理科学的实质。

管理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的历史活动,也就是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历史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它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第一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行及其他东西,需要生产这些生活资料。

物质生产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产力。人是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主体,人具有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人是“首要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的诸多因素的第一要素。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计划、决策、监督与执行等管理职能都是由人来执行的。

任何管理活动都由两类管理体系构成的: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主要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另一类是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主要是人与技术(如机器人)、人与经济(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等)的关系和矛盾。人是两类管理体系中的主观因素,是主体力量。也就是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管理发展的动力。

2.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管理的实质和任务

当今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时代,企业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在生产高质量产品和技术创新中,有70%—80%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因此,要进行管理变更,即改变工业时代,企业把人当机器使用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建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人民创造了历史,并做了深刻的阐明,主观的东西——思想,主观(人)见之客观(物质)的东西——行动,“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就是人类的特点。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在历史活动中,人,特别是杰出领导者、管理者、英雄人物、优秀企业家等,可以凭借历史活动的舞台,根据客观条件的许可,“导演很多的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对此,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有力佐证。所以,我们认为,人,不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历史全部管理实践活动中,人始终是站在主导作用的地位上,是管理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是管理科学的首要问题,其内涵实质是对人的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科学的首要问题。

技术自主创新的第一要素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可以见物不见人。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但制造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核心技术、基础工艺尚处于发展的低水平。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首先是人的因素。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追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政治前提与价值追求。显然,制造业深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推动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人始终是制造业管理活动的主体,因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队伍。首先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调动优秀企业家、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于制造业,以爱国奉献精神作为价值追求,培育冒险、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开拓进取,刻苦奋斗,求索不止,孜孜以求,就一定能够为实现制造业不断发展建功立业。这就是说,推动人的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现代人性化管理的探索

1. 人是社会人、阶级人

认识人是管理科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对人的思想与行动的研究,不能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研究的首要前提,我们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管理科学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人的管理思想的科学论述,特别是人的本质以及表现人的本质属性的人性观。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管理学史未解决的问题。十八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论者拉美特利等把人看成一部机器;十九世纪德国的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把人看成一个脱离社会的抽象人;二十世纪初,美国近代管理科学创始人泰罗把人视为经济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美国现代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尽管把人看成社会人,但否定人的阶级属性,宣扬普世人性,标榜资产阶级人性观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说法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思想。在西方,管理成为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的一个工具。

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人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阶级人;人的本质以及其表现的人性,不仅有社会属性,也有阶级属性。正如伟大思想家恩格斯指出的,要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成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237页)总而言之,要从现实的社会阶级关系研究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地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从而才能科学地对人进行管理。

作为生活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人,不论他的地位、出身、能力有如何不同,他实质上都是社会的主人,都拥有参与权、决策权等权利。每个中国人都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爱国爱民、奉献祖国、奉献人民。这是中国人的鲜明人格特征,是中国人阶级属性的展现。

当下,中国经济向好,稳中有进。但有噪音,一少部分人总是开口喊话,与“美英西方”对标了没有?一些媒体舆论不假思索地照抄西方文章;不少高校以在西方刊物发表文章为荣;一些研究机构把在西方刊物发表文章作为自己高出其他机构的硬观察指标。更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有的经济学者,尤其在掌握导向资产的社会层面,一些决策者把西方观点作为参照的基础和导向观点,其危害可见一斑;一些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实实在在是中国经济中积极可持续的东西,被一少部分人有意无意地贬低忽略。(据《中国经济向好,唱衰之声何来》,环球时报,2019.5.9)

看来,西化思潮仍需要警惕。今天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作为中国人不应当崇洋媚外,而应当充满自信,应当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习近平同志郑重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

2. 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们常说“人心难测“。的确,真正了解人是天下一大难事。对人的了解是对人的管理的前提。领导者、管理者要“知己知彼”,需要把握人的本质及其表现特征的人性,人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了解人,才能遵循人性规律,对人实施有效管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研究人的管理必须重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研究成果,研究社会环境和人群关系对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从心理学、文化方面调动人的情绪、精神状态、行为、激励人。这就是西方所称的人性化管理。

西方行为科学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着力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管理理论。我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借鉴西方行为的有益思想理论,开展人的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创新,通过鼓励、肯定别人,以达到发挥人的长处、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带动企业、国家整体管理现代化,故称为现代人性化管理。

管理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与人的博弈,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管理要从人性特征出发,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但能否成功地进行管理取决于管理者对人性认识的时间及程度。一般来说,认识得越早越好,程度越透彻越好。我国古书《淮南子.谬称训》说:“欲知天道,察其数, 欲知地道,物其树, 欲知人道,从其欲。”这就是说,了解了人性、人的心理状态,就能充分认识自己和别人。如果你对人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不能去管理和引导,而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人的管理就会宽严皆误。

如,受人尊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是人性至深的内涵。为此,尊敬人是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

《易经》写道,人生在世,无非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受尊敬的人。

在中国文化中,“敬“是指人的内在性格、性体、本性的精神安顿之所。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道德规范都跟“敬“有关。《人物志》写道:”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把“爱敬“看成人道之极。显然,受人关爱、尊敬是人性至深的表现。

心灵是丰富而复杂的,心理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关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示,人的心理最大的渴望是爱与归属感。

由此我们认为,仁爱是人的管理现代化思想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主张的现代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3. 现代人性化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

中国古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心相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的积极状态来自内心,需要内外力驱动,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内因是人自身的理想信念,外因就是管理者、领导者和社会的关爱。为激发人的积极性,要通过内外力驱动力,使人与人在心理、认知、情感上共鸣,人对社会关爱的领悟,达到心灵相通,感受共鸣,爱心良性循环,内心愉悦。为达到心灵相通的效果,现代人性化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领导者就是服务者。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完成的。管理者是领导者,具有相关的权力。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二者之间关系是平等的,在根本利益、根本目标上双方是一致的。权力只是一种责任。各级管理者都是人民勤务员。

以此为出发点,管理就是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慵懒无为等。服务的实质是,管理者带好队伍。正如2018年5月11日中办、国办发出认真执行《中央企业领导人管理规定》的通知所要求的,要加强调研、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建好、用好、管好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人民日报出版,2018.9.30)为此,管理者应走近群众,倾听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做群众的知心人、引路人;热爱他所领导的人,包括仁慈、谦逊、尊敬、宽容、无私、诚实和承担义务等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下属真正的爱,引导其善的行为。

当然,爱是具体的。领导者、管理者应知行统一,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需要融入实践,与人的心理、情感契合,少一些“大水漫灌”,多一些“细水滴灌”;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求真务实。总之,把心思花在实功实效上。

当今,社会广泛存在心理压力和焦虑等心态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主要产生于社会环境多种因素所致。目前,全球分析和咨询公司盖洛普发布了2018年度全球负面情绪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压力情绪排行处于中等水平。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我国11%—15%的人心理健康较差,可能有轻度到中度的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国人应调节负面情绪》,生命时报第1315期2019.5.21)

心理健康对情绪影响很大。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此类情绪体验多是不积极的,而且还可能伤害身体。据分析,负面情绪大多源于生活。很多人遭遇心理不适时,缺乏正确的发泄渠道,很难及时获得心理服务,因此容易积攒戾气。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内心更加敏感,往往一件小事就变成导火线,点燃了情绪的炸弹,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管理者应经常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了解群众的心理状态,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之后,加强心理服务,加以实事求是的化解、疏通,耐心地说服,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对待历史、对待人生,做到思想自觉,实现良好的心态培育,以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使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社会应注重人文关怀。

人是万物之灵,渴望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人不仅需要吃饱穿暖、有房住,还追求安全、舒适、自由和权利。我们实行以人为本的方针,就要从细节上正视人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从社会学角度,现代人性化管理,要把人文关怀理念植入人心。所谓人文关怀,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就是对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关注、爱护和尊重,其核心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和对人性的关怀,把民生工程办成 民心工程。这是领导者、管理者每天都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但这方面,无论理念上还是行动上,我们社会大家庭都还有很大的欠缺甚至缺失,甚至发生不该发生的事。看来,注重人文关怀尚需践行。当然,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善行需要激发更多人的善行互动,助推社会充满善心、文明,人们也需要珍惜社会、公众的善心,回报善心。

人性是支配人行为的思维意识,它表现在行为上有善与恶。所以,人是强大的,也是弱小;人是善良的,也是邪恶的;人是趋同的,也是求异的;人是创造者,也是破坏者、消耗者。如果我们社会多一些对人的生存需求和发展的关心、爱护、尊重;如果国家出台一项改革、一种制度安排尽可能地扶弱济贫,惩恶扬善,求同存异,革故鼎新,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那么,我们国家离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会越来越近。

三、中国社会主义对人管理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现代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导向基础,是管理科学发展史的重大创新,构成中国社会主义对人的管理、教育、引领的基本原则。

1. 人的管理为什么要靠思想引领

第一,人性要受到教养。

儒家现实主义学派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他与孟子主

张的“人性本善”相反。他认为,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不可能成善。

今天,我们所讲的思想引领人是遵循人性规律,其核心内涵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中国思想家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人,是要为社会、人民做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孔子的“人仁”一词的含义。那么,人应有仁爱之心,爱国爱民,做到推己及人、爱人如己,即通过帮助他人立志成就自己的志向,通过帮助他人成功实现自己的成功。按照儒家思想,人培养自己以求得圣人的品格,被称为“天民”;人要成为天民,必须是自觉的,否则,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具有道德的价值。因此,人首先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自身的精神成长。所谓精神是指思想、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党和国家倡导修身立德,其本质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塑造,锤炼中国人的品德修为。人以自己精神的成长形成强大的内生力量,成为高尚品格的人,才能自觉地为社会、人民做无私奉献。

精神是人的生命支柱;人无精神不立。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精辟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对此,我们应深刻理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民族是这样,人也是一样,精神强,才是更持久、更有力量的,才能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

第二,需要克倒不善之念

引导人的自身精神成长,也是儒家心学的主张。心学是明代的儒家王阳明创立的。他认为,人立身于社会,需要克倒不善之念。心中一念是人的行为发动处。一念是指人的思想,它规范人的行为。如此一来,先知行后,行为就不会出格,实现思想指导行为的“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什么是心?心是指思想意识,它是行动指南。所以,心就是力量,在于全民同心;人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人心就是力量,在于领导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引领民众;人民是国家之基础,人心则为国家之根系;人心所向,则根系牢固。这就是心学的价值与作用。

古人的心学理念用于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形成“共产党员的心学”。这就是以理想信念指导行为的知行合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党性。它是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灯塔”、日常必修课。信念动摇、党性缺失,正是当今一些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走向歧途的起始点。

理想信念如房中栋梁柱石,立根固本,任风雨飘摇, 皆能岿然不动,若柱石不稳,房屋倾塌也在瞬间。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如果理想信念活在心中,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充分发挥积极性,“从心所欲不愈矩”,做到知是行之开始,行是知之成,始终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学习并遵循党章,入脑入心,内化为行动的指南。事实上,每个人都应当修身养德,才可能立身于社会。

第三,引导人精神成长是我们社会的责任。

我们的社会应当为人的精神成长提供学习环境、文明环境、教育环境,包括党和国家、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

以对大学生来说,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马拉松,如果在关键之处有人加油喝彩乃至领跑,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

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安排接地气、入人心,以学生关心问题切入,直面学生困惑、直抵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关注思考、互动感受。让思想政治课接地气、入人心,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效果,提升了其亲和力与针对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虚功”,出不了实绩。其实,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口,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往往就能于无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恰恰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最能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一代人的行为习惯和人生选择。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传播正能量,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

人类是社会成员的组合,具有群居、合作的天然属性。从古至今,社会关系都是人类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所以,中国文化早就强调,人需要社会组织,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否则,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和谐相处。5000年以来,中华民族依礼的要求行事。礼的含义就是尊重社会公德、遵守文明礼仪。礼不仅体现为外在的礼仪,而且体现内在的精神,所谓“內仁外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所以,礼是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秩序与规则。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立德不能空谈。每个中国人包括社会主义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文化的《决定》提出,以文化人。简言之,所谓以文化人,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华社5月21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范,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基础主干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最新成果。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整个党的组织体系中,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肌体是否健康,归根到底要看党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全党上下重教育严管理的氛围日益浓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坚定不移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保障性工程来抓,着力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更好实现党伟大执政使命。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关键是在提高质量上下真功,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要按照《条例》规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性;引导广大党员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基本制度,通过树立学习重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等直抵人心的方式,使党员教育管理有力度有温度。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抓实基础环节,落实基本要求,坚持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链条。坚持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好信息网络手段,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

2. 关于人的教育引导、思想引领的管理方式

遵循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

教育引导、思想引领的管理方式是:

第一,每个人融入社会。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小我融入祖国大地、人民的大我之中。“每个中国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精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三,科学理论武装。广泛开展思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出精神文化产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推动美育。

美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正如儒家所说的,把艺术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人沉醉于天地的大美之中,便会从中领悟超越于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激励人有所作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社会效果看,通过教育引导、思想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由此可以认为,教育引导、思想引领的管理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包括党员干部的一种成长规律。

3. 现代人性化管理的目标

道家认为,万物都有道,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主要是品质。因此,德就是本性。人要循德求道。人顺德,就是顺事物的本性行事;人顺德,就是人行善的自身要求;人为善是人性的发展,人性向善发展是思想引领的结果。

现代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以德立人。故对人的管理实施教育引导、思想引领。这就是以具有强大凝集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从而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成风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由此判断,思想引领的实质是培育人心所向,引领人崇德至善,保持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当家作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道家主张,圣人治国,将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世事将自然取得成就。《道德经》如此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补。”

道家老子倡导的领导基础是,“上无为,下有为”,其意是广大群众当家作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施展才华,各尽其能,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自觉为社会做出优异的成绩和贡献,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管理者、领导者也就有为了,从而实现老子所说的 “不知有之”即“无为而治”。这是人类社会梦寐以求的最高的管理境界。这是我们中管院倡导的现代人性化管理期待达到的目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所当然要努力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目标。

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一位道德风范的领导人,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一不为他爱心和诚心所感动。他的领导思想是靠民于“自觉自为”,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楷模,为广大领导干部作出表率。

周恩来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多交党内外的朋友,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群众。那么,他靠什么来引导群众从“自在状态”走上“自为状态”呢?他始终以自己真、善、美的力量作为凝集。引导群众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感和生活方式。他说:“主要用说服的方法,不用行政的方法。”如何服人呢?他坚持以德服人,以智导人,以情感人,以己带人,他一贯反对“权服”和“利服”,主张“德服”和“心服”,哪怕暂时不服,也要耐心等待。依靠和引导群众,自觉自为,这是周恩来民本思想最深刻的体现。这种民治思想使群众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地接受领导,使他们以巨大的激情在各自岗位上尽责尽力。周恩来总理无愧于“人生之师”。

引导广大人民自觉自为,也是习近平思想的精髓。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述中对人的管理思想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是对管理科学划时代的重大贡献。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