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欢迎访问中管院学术委官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管院学术委
首页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学术研究 科研管理 智库成员 教育培训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坛
中管院学术委30周年庆典活动开幕式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18-07-05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开启新时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征程


卢继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8. 6. 2 北京钓鱼台)

报告看点:

本报告是30年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探索、发展管理科学的历程,是真实的中管院、遵循陈云同志指示建设国家智囊机构、智库的感人写照。

上下求索,中管院取得令人注目的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中管院已成为中国发展管理科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报告充满丰富的思想库,对我国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分析、现代管理科学本质阐明、说明管理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咨询、培训的实践及融合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建设创新型智库、中管院规律等都作了精辟的理论叙述,对管理科学智库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人们也可从中得知管理科学知识。

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管理科学的精髓以及发展管理科学的使命感的论述对各行各业开拓创新、以文化人、以德立身、事业有成,也有重要的导向、激励意义。

——在中管院学术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上,专家、嘉宾听了报告后点赞综述

各位领导、同志们:

衷心感谢大家光临30年庆典活动,我代表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中国管理学科研究院已成为一支中国发展管理科学的重要力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30周年,我们深受新时代的激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肩负起更大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办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本报告有六个问题,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一)学管理,促进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改革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力挽狂澜,提出“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口号,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我国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作为首要奋斗目标。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邓小平号召全党要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

邓小平面对的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国家贫困。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体制落后,党政不分、机构重叠、自我封闭、独断决策、压制与埋没人才等,致使更新与创新能力被窒息。这种管理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低下,至1980年,我国人均仅193美元,被列为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处于一种难以消除的紧跟状态,严重影响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面对我国传统管理体制落后,邓小平提出,吸收国际上现代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促进了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改革,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管理思想。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改革是一个崭新的伟大的事业,必须用开放的事业和开放的思路来引领改革。因此邓小平在提出改革的同时,紧跟着明确地提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他明确提出整顿工业企业,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他提出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改革的依据,就是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所强调的实事求是要求“按规律办事”,包括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外国的经验也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主张先试验后推开。“ 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 他提出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仅要求我们总结国内的经验教训,而且要求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不仅要求我们批判与克服传统管理工作得弊端,而且要求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管理体制与新管理方法都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是一个时代最响亮的强音。它有力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至今,解放思想仍是新时代创新的动力。

我们认为,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形成的。实事求是是管理科学的精髓。管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管理方式。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改革、创新永远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二) 从现代管理讲师团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在邓小平的号召下,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田夫同志创立了中国现代管理讲师团,聘任来自国家机关、高校200多人兼职研究员,我院的几位领导和研究人员都是讲师团的重要成员。田夫任团长。现代管理讲师团按照邓小平的管理思想研究管理科学,编写管理科学教材等,旨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纠正在管理问题上种种僵化的观念和错误的做法,形成一套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而后,现代管理讲师团到各省举办宣讲活动,重点开展干部管理科学的培训,几百人、上千人干部听课,一票难求,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重视。

在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中、高级领导干部的管理科学培训反映良好,掀起管理热。现代管理讲师团的一批中年专家和教授,既懂马克思主义,又有专业特长;既具备研究水平,又有教学资历;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创新能力。他们在我国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成果已经被中央采纳,有的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表扬。更可贵的是,这支队伍无私奉献、艰苦作业,不求回报,勤奋探索。讲师团曾于1985年为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起草领导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的报告,万里在人民大会堂向党政干部做了这个报告。这是一支难得的现代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讲师团”,已受到广泛关注。

1985年4月17日,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田夫在北京友谊宾馆主持召开“全国首届交叉科学”讨论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讨论贯彻邓小平管理思想。大会肯定现代管理讲师团的作用与影响,并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发挥现代管理讲师团作用,推动中国管理科学事业发展。

由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提议,并得到了与会中央机关有关领导同志裴丽生、马洪、沙洪和200多位管理知名学者的响应,一起给陈云同志写报告,请示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陈云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经近一年调查研究后于1986年9月1日批示:宋平同志,此件请你们同科委、科协办理,并给与支持。

在宋平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1987年6月2日国家科委作了关于建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批复。确定该院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研究管理科学;承担干部的培训工作;并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系统教材。

1987年7月5日,中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成立大会,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制办、中国科协等国家机关领导出席大会。会议推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中央党校校长高扬、中央研究室顾问于若木同志为主席团执行主席,钱学森、钱三强等领导、专家担任顾问,中央民盟主席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任名誉院长,中国科协书记田夫任首任院长。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后来也应邀均担任本院名誉院长。

国家对中管院成立予以足够的重视。财政部提供了开办经费,人事部提供了50名人事编制等。

中管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生逢光荣、壮丽,而其时也重任在身。如同一个战士出征去攻克一个阵地。虽然,现代管理讲师团为中管院成立做了知识、人才的准备,但此时,广大管理学者亲临其境,尤其面对陈云批示、宏伟的目标、责任重大,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极大鼓舞起与会先辈管理学者、尤其田夫等创始人为探索社会主义管理思想的信心与决心,洋溢着火热般激情。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奔走的总是人,是中管院人的脚步,30年的脚步写下奋斗之歌,让人们对奋进之中国管理科学事业充满希望。因为,他们看到事业有人。

二、30年来,中管院实现了对陈云同志的承诺,推动管理本土化,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在呈报陈云同志批示的关于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请示报告中明确规定:

该研究院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总结我党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的历史经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本院将这个报告视为承诺,30年来,本院实现这个承诺。这是我们坦然的回答。

中管院成立之后,于若木同志一直亲临中管院指导工作。她多次讲到,陈云同志期待中管院成为国家智囊机构,把中管院办成像兰德公司一样的智库,为国家提供领导决策咨询服务。

田夫院长多次主持召开院务委员会研究落实陈云同志批示精神,讨论中管院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田夫同志总结大家意见,提出中管院发展战略目标是,在学术上要有地位,社会上要有影响,经济上要有实力。这个目标是把学术研究作为中管院中心工作,以学术研究带动培训、咨询服务、智库建设,推动中管院事业发展。

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学术委员会在院务委员会领导下,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以来,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龚育之教授;2002年以来,第二届主任是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著名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研究员。2013年以来,第三届主任是人民日报理论部原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知识经济创导人卢继传教授。

30年来,学术委员会在他们和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张卓元、肖灼基等顾问和专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挥组织、协调等管理功能优势,组织全院按照预定的目标,开展学术研究,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开展干部培训、咨询服务,研究与实践管理科学,普及管理科学,开展管理创新,推动管理科学本土化,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把总结我党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历史经验放在首位

中管院始终坚持把党的方针、路线、思想作为理论指南,因而自觉地把总结我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领导思想、管理思想放在首位。

1. 编著出版毛泽东的治国方略,毛泽东与自然科学观,共8本书(人民出版社出版)。

2.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周恩来的领导艺术(重庆出版社出版)。

4.陈云思想和陈云的治国方略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走上胜利,直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艺术。我国领导人的管理思想、领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思想宝库,是建设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改革的依据是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他提出的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新时代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是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是难得的领导艺术珍品,蕴含丰富的领导思想、管理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引起国内外的广泛研究。管理既是一门技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对现代管理科学进入文化管理尤其人性化的管理的理解有重要的价值。

毛泽东大举周总理的才能。他称周总理是善于“审时度势“的聪明指挥员。他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呼一心’,这个‘妙’我们叫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出的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的及时的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 中管院专家对周恩来所创造的众多的领导艺术珍品,有的从整体上研究,有的作专项研究,有的从史料上作了发掘;有的又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利于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的学科建设,因而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本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旨在服务于中国。对国外管理、概念、话语、方法进行分析鉴别,适用的可以拿来,不适用的不能生搬硬套,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打造中国特色。

邓小平一再强调,学习外国先进管理方法,促进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院组织团队加以贯彻落实,研究、编著出版《现代管理丛书》包括科学技术论、科学技术史、现代管理学概论、预测和评价、系统工程、研究开发管理、科学心理学、咨询概论,向社会广泛普及管理科学。1985年12月由浙江出版社出版。丛书主编田夫、副主编杨沛霆、金良浚

管理科学是一门宏大的交叉学科,诸如科学技术及其历史、心理学、咨询学、预测学等交叉学科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管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事实上,管理科学的创新都是交叉学科的系统融合、创新、发展。

按照中管院的科研规划,副院长何钟秀教授担任撰著《现代管理学概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至今,它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最完整、最准确的论述,是我国管理科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针对我国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管理干部的基本需要,介绍管理及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原则;分析了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四大功能;论述了现代管理的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次大战后,即1945年以后,美国现代管理学派敏锐地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最新成果,主要是各种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广泛地运用到管理上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组织管理技术。在很长时期,我们却几乎不知,或知之甚少,使中国管理陷入落后状态。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补上这一课,提出了现代管理科学的手段,包括信息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也就是以信息技术推动管理现代化。今天,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重视信息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是推动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基础。科学的标准和程序,科学的管理必须使所管理各项工作都有科学的标准和程序,使每个人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必须系统地收集和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规范、定额、系数、标准等信息资料。

所谓相对稳定信息是指从对大量不断变化的管理信息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分析,找出的那些揭示管理过程那种联系和活动规律的信息项目,如职责规范,工作标准,系数等。它们是衡量工作情况的尺度和准绳,是决策和计划的依据,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管理科系统。一个系统是否运行的协调,或者说,管理的好坏,主要看其层次是否清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职责和联系是否明确,以及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否突出,有无保证,能否控制。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欲能正常地进行管理,信息是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就像生物神经系统一样,信息是现代管理的神经系统。

任何一个管理科学系统,仔细分析都包含两种性质的运动:一种是“物质流“,即人、财、物的输入和输出;另一种就是”信息流“,包括各种指令、计划、图纸、报表、传票、资料、情报等的传递、接收和处理。信息流不断反映物质流的状况,并指挥物质流的运动。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质流。在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变换组成系统,叫做信息系统。

任何一个管理单位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问题是,现在有不少领导者、管理者不重视信息的作用,往往只管物质流,不管信息流,只注意物质部门,而忽视信息系统,以致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致使我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概括地说,信息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三:

1. 它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科学的决策与计划,必须以全面反映客观过程的信息资料为依据。掌握信息和了解情况是对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起码要求,是决策者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前提,是使计划切实可行的根本保证,不研究信息,不重视数据分析,就只能”拍脑袋“和”瞎指挥“。作为依据的信息不全,不准,也难免导致决策失误。只有充分掌握可靠的信息,对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驾驭形势,运筹自如,适应环境,不失时机地做出成功的决策。决策和计划的正确程度和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 它是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的依据和手段。任何决策和计划都是为了行动;所以任何方案、计划确定以后,必须切实地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地组织实施。整个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这样四个功能、环节进行 ,其中每一个环节的活动,每一个功能的指挥,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处理,如下图。

20180705172881608160.png

整个管理过程,就是信息从输入到输出。经过反馈再一次重新输入的过程,这一循环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信息的处理和反馈。计划的组织实施,是依据指令和任务运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又会不断的产生新的信息流。依据实施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检查与目标是否背离;把反映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定目标是否背离的信息流同管理中心或原输入点,即信息反馈。依据反馈的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及时发出调节和控制的指令,以保证整个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原定目标的实现。

实际上,管理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管理工作则可以说是一种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

3. 它是各工作环节和各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形成有机网络的纽带。每个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层次机构,任何一项工作总有自己的环节、过程。为了使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于系统整体之中,就必须借助于信息这个“神经系统“,上传下达,相互沟通联络,否者管理就没有活力。如果没有一个四通八达、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网,各种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根本无法实现。

(三)推动管理科学本土化,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

实质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就是推动管理科学本土化。管理科学是一门人类的学科知识,但它具有鲜明的国情基础,必须以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实施与国情相符的管理科学体系和管理方式。因此,管理本土化是中管院的研究目标。这样,才能使管理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院最终目标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我们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

1993年,田夫、黄顺基为主编、卢继传、李春国为副主编的《中国管理科学导论》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出版这本书旨在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

此书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迅速地改变中国的面貌。此时,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模式,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核心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分析等。社会责任驱使本院学术委员会组织率先国内撰写一部反映中国特点的管理科学的著作,用于培训干部和咨询服务。

为此,本书具有强烈国情特色: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在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结合上,集中地讨论了关于管理主体(人)、管理活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与管理原则等重要问题,在基础管理学的体系、内容与观点上,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管理学理论的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总结了以人民作为主人翁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第二,有分析地吸取了西方国家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中的有价值成果。

第三,以相当的篇幅阐述了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概括与总结出来的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思想与重要原则。

由于本书的出版,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面临的新的管理体制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山东、江苏等省市党校列为选修著作。

(四)在管理研究与实践上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1. 一批优秀论文既代表高端学术水平,也代表优良作风。

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空前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回答,需要解决。中管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拟定近百个专题,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调研,撰写论文。

中管院的学风是研究实际问题、认识实际问题,回答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规划、设计,提供领导决策咨询服务。事实上,中管院的学风是坚持我党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1997年9月田夫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管理研究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论文选集》,是中管院优良学风的代表。

出版这本书旨在检阅我院建院10周年的科研成果。入选54篇,是在各单位报送的百多件优秀科研成果基础上组织认真选择。最后,以高质量的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选定。

内容包括关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科学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关于管理科学和交叉科学的理论研究论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和农村发展等研究论文;关于经济管理、科技管理、教育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应用开发论文。关于知识经济、管理功效学、战略学等研究论文。这样,大体反映当时我院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机体系和研究创新的状况。

2.中管院有两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是国内首篇知识经济论文。1996年3月2日,本院

学者卢继传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文,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被确认为国内第一篇知识经济论文。国务院研究报告(总63号,1998年8月17日6号)把该文列为第一篇知识经济论文加以介绍。在这之后,2000年,本院学者卢继传主编知识经济论文丛书、《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应中组部邀请参与编著《知识经济干部读本》,应国家行政学院的邀请,向全国高级干部作了知识经济报告,举办科教兴国研讨会,知识经济讲座等,为推动知识经济的传播、干部培训、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这篇知识经济论文,是针对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方式,于1987年撰写的,针对性强。直到1995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篇论文于1996年3月2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位置发表,前后经历了7年。这样做是我们坚持人民日报是党中央喉舌。

什么是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人类从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产物。近年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知识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人类面临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互联网与各个传统产业广泛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互联网把信息通信、大数据、智能感应、传感器、智能学习能力渗透到任何一行业,进行改造与提升。人类社会进入了高智能化、智能自动化的时代。

江泽民同志于1998年6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开会的期间会见部分院士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他又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党中央一直对知识经济高度关注,与中管院的推动是有关联的。

二是率先提出管理是一种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管理科学的作用已明朗化,但不具有学科地位。我们撰写一篇文章:《管理是一种生产力》,由田夫署名拟在人民日报发表。当时我是人民日报理论版主编,按规定送审。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不同意标题提法,但不反对论述。我把它改为《重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仍然坚持管理是一种现代生产力,发表于1995年3月1日人民日报学术版,引起社会广泛反应。不久,中国工程院开始评选管理学院士,管理学科地位被认可了,高等院校开办管理学院也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这与中管院的推动是有直接关系的。

管理是一种生产力的难点是依据,中央文件未提出。我在内部会上多次讲,该文是依据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才消除质疑、顺利发表。

以上是中管院学者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际,在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辛勤耕耘,取得的可喜成果。

尊敬的本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于若木同志为《管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写了序言。她指出:本书论文“这些都是国家大事,有些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有些研究成果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或采纳,供制定政策时考虑,这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少贡献。”

于若木还热情洋溢地对中管院学者点赞。她说:“文化大革命之后,在历史的重大转折的时候出现了思考的一代,他们多半是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的复合型人才,用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分析我国的政治环境、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研究和使用管理科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最初的发起人较早地认识到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们翻译并编著大量的著作,为发展普及管理科学作出了贡献。

于若木同志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原研究室的研究员、著名营养学家,是陈云同志的夫人。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里,她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中英才。她对中管院事业表现出了无比热情,支持田夫同志办好中管院。每次参加重要的院务委员会会议,发表谈话,语重心长,高瞻远瞩,期望殷勤,热情鼓励,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我们称呼于大姐,亲切、敬重。于大姐常讲,人活着总不能老想着得到什么,总还要讲点贡献。“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她的座右铭。于大姐是中管院崛起的支撑者、发展的引路人。她和中管院历史永远联系在一起。

三、30年来,中管院担当国家智囊机构,建设智库,积累了运行的独到模式

(一)中管院的具体任务

在呈报陈云同志批示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请示报告中,关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具体的任务有:

1.研究管理科学,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实践的结合。

2. 培训干部。将研究的成果有计划地向中、高级干部队伍进一步培训,既接受领导同志实践检验,又进一步总结领导同志的实践经验。

3. 编写教材。在研究和教育的基础上,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系统教材,促进现代决策理论与各级领导实践的结合。

4. 培养在职研究生,发展交叉科学,为新技术革命储备优生力量。

5.建院具体步骤,集中少量研究和教学骨干力量,大量聘请专家、教授来院兼职,“借天下头脑,以我为用”。

1987年6月2日,国家科委批复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所设置的4项主要任务,就根据这份报告确定的 。

(二)中管院担当国家智囊机构的运作模式与重要成果

30年以来,中管院一直严格遵循请示报告的规定和国家科委批复的精神,推动中管院事业发展。本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以协调、指挥、监督、计划等管理功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二者融合创新发展;进行管理科学研究,开展培训、咨询活动,包括举办高端的座谈会、对话会、论坛、年会,以学习贯彻党中央的发展战略为己任,传播新理念、新思想,引领发展理念与方向,交流思想,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本院院务委员会在10周年时对本院学术研究与文化活动做了总结,认为管理科学研究,用于开展培训、咨询,适应中管院宗旨的特点,研究、培训、咨询就就是中管院的运行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空前创新发展,社会各界对管理科学也提出新的要求。本院与时俱进,为提高研究、培训、咨询质量和效果,向课题研究、项目规划、顶层设计以及加强智库建设等领域延伸,取得了重要成果。可以不夸张地说,全国各地都留下中管院完美的课题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农业生态、美丽乡村、产业园规划、企业发展、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形象、森林康养产业、中小城市改革方案、智慧社区、水务建设、生态旅游与养生文化综合体、金融教育、全人教育等等。

在这个运行规律下,中管院涌现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年会、教育科学创新大会、管理创新大会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广受欢迎。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为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坚持走政、研、企、学相结合的多元发展道路,在科学研究、项目开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我院始终坚持在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中选题、竞标,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进行课题研究及相关的开发活动,不受部门利益的驱动,更能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完成预期目标,从而更具有社会参考价值,仅2004年我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的专家有关建设农村、农业、“三农”问题的研究报告,就三次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天,国家实施农村发展战略,振兴新农村,有中管院的一份功劳,我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无比兴奋。全院要向郭书田同志领导的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学习。

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在陈云同志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2005年,适逢陈云百年诞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究部于2005年5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主办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陈云同志治党治国方略学术研讨会》,极为隆重。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等领导撰写了纪念文章,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张卓元、薛幕桥等撰写纪念文章。中管院名誉院长许嘉璐发来贺信,中管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于若木、田夫院长发表重要讲话。

于若木在讲话中指出:“近几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今后还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由最先开展和倡导管理科学研究的专家发起的。这些同志志同道合,要求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该院是陈云同志批准的,有文件可查,是责成宋平同志来办这个事情的。陈云同志一贯支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他也很关心该院的发展。”

回想以往,陈云对中管院关心与支持,给中管院全院的同仁极大鼓舞,中管院人永远不会忘记。

在中管院即将成立之际,陈云手书大儒朱熹诗一首,赠送田夫,表示祝贺。诗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彩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中管院怎样发展?陈云以这首诗告诉我们,“唯有源头活水来”,激励中管院乘着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源头,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奋发图强,发展中管院。

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展势头正好时,在本院第一分院工作会议上,于若木将陈云手书郑板桥诗赠送中管院。

诗文写道: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相扶持;

明年更有新生笋,

十丈龙孙绕凤池。

陈云以这首诗说明,新竹、旧竹相辅,支撑竹林成长,以此激励中管院老中青相互协作,进一步办好中管院。

陈云对中管院的教导,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开展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卓越领导人陈云诞辰100周年的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习陈云同志著作的热情,为建设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做出更大成绩。

有人问道,陈云同志为何如此关心、支持中管院呢?事实上,这是公开、透明的。依我之见,既是陈云同志的高瞻远瞩,也就是他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展管理科学。他的决策思想与邓小平决策思想是一致的。还是他一贯的优良品格与作风。中央领导宋平同志指出,陈云是党内民主作风的模范,向来以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著称。陈云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有特点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概括。他总结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法。这是陈云坚持的领导决策的理念与方法

从陈云一贯的民主作风来看,他批准成立中管院还在于他爱惜现代管理讲师团的一大批人才,让这批人才在中管院继续发挥作用;这是他长期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具有的人才观,还更在于期待中管院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实现领导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就是陈云的高瞻远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陈云信任田夫同志,而田夫与于若木之间有着深厚感情,共志谋事业。

对于陈云同志关心、支持中管院的发展,中管院创始人一直深怀感恩。对此,田夫院长做了感激的陈述。他说:“我们多次发起组织纪念陈云同志诞辰活动,推介他的著述,研讨他的学术思想,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对陈云同志怀有特殊的感情,是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在18年前亲自批示、在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办事一向稳当、有眼光的陈云同志,在81岁高龄时亲自倡导成立了一个科研机构,实属首次,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这是一种战略思维。因为陈云同志看到了光靠拍脑袋决策没有不失败的,要解决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问题,就需要管理科学,需要成立必要的研究智囊机构,诚如于若木同志所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得到陈云同志的支持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许多方面与陈云同志的思想相吻合。’“

今天世人回忆陈云同志,就要激发价值的力量。陈云批准成立中管院,是中国难能可贵的文化财富遗产,应让它的光芒照耀未来。

五、中管院引导全院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思想、理论导向

(一)“打铁必须自身硬“

中管院学术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全院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以习近平同志“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警句为座右铭,必须打造成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有研究和管理能力、忠诚干净担当、锐意创新、务实清廉、模范遵纪守法的团队。目前,学术委员会的干部和专家队伍,可称为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是学术委员会居于中管院学术、思想高地的保障。

中管院学术委员会坚定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指南,指导全院开展学术研究,制定学术活动规划,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科学培训和咨询服务。

中管院学术委员会以多种形式引导全院以文化人、以德立身;以品牌带动事业发展;以信用提升声誉;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研究活动赢得社会地位。这是中管院的规律,不按照这些规律是做不好的。

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告诫人们,循道而行。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实证明,凡是按照这个要求的研究所都有所作为,事业在发展中,凡是不按照这个要求的研究所都不可能有所作为、甚至乱作为,事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今天,中管院干部有待努力提高素质,来迎接新的征途。

(二)人的观点、时代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真理的观点、创新的观点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本质内涵,也正是我们发展是管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1. 人,既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同时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人。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这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十八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都曲解了人的本质。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论者把人视为一部机器人;20世纪初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把人视为经济人。泰罗制定最精确的工人操作方法,成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虽然,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也强调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但西方管理科学对人的认识是片面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管理科学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进入文化管理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化是灵魂,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每个人在本民族文化学习中获得品格,获得精神的力量。每个国家均以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总的来说,文化管理是以道德观、价值观对人的教育与管理,倡导人性化的管理。

在文化管理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充分认识人的本质,即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社会责任的,以思想引领人,引导人们以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灯塔”,是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指引,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因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唤醒其对“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激发起奋斗献身精神。理想信念是人的“一念发动处”,立根固本,每个人的行为动力。人的思想引领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现代管理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贡献。

至今,国内有的管理者还停留在经验管理上,对企业管理采取“积分制”管理方式,并称“通过这套管理方法解决了员工付出的原动力的问题,员工为了多积分、多得福利,主动地去加班,主动地去多做事,主动地跨部门工作,主动地做好事------,从而解决了管人的难题。”(《中国积分制管理全国巡回讲座报名指南》的广告词,《中国之翼》杂志2018.06第248期。航机,广告目录第62页)这种直白的广告词。违背了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本质,人似乎成了经济人,这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企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的职责和方向,干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应引起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关注,予以引导。

本院学术委员会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以文化人,引导人们投身改革创新的行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2.管理科学来源于管理实践,又对管理实践起指导作用。我们必须把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的根本要求。

我们开展管理科学研究、培训、咨询、顶层设计等工作,要做出特色、办出品牌,必须与中国国情联系起来,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联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让管理科学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的价值。

这也是学术委员会主办年会或专题论坛的指导思想。我们注重思想引领,紧跟国家发展部署,设置主题开展讨论。贯彻双百方针,专家报告与对话互动探讨相互结合;大家带着问题参与会议,思想解放,发散创新思维,相互启发,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交流研究成果与历程,共同分享;以此形成一个创新风暴、科学思想引领有感染力的高峰论坛。其中一个显著的亮点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讨论现实问题,认识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这样学术活动平台对各行各业都有启发,对实际工作也有指导意义。与会者在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上都有大的收获。这正是我们的价值取向。

3. 咨询服务不能停顿在思想引导上。咨询服务不能停留于出主意、出思想;思想理论指导要有可操作性,把思想产品变成项目建设产品,才能体现思想理论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为国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据观察,目前为企业发展做咨询、设计或规划的机构、公司众多,诸如咨询公司、调查公司、信息公司等,“点子大王”在社会崛起,但其点子有水份,难于落地生根。长期以来,它们大都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层面,提出某些思路开拓的设想,缺乏国家战略高度指导的可操作性,只能供企业参考,其指导作用实际意义不大。这就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中管院为企业咨询服务,要提供实实在在的门道。

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可长。中管院咨询服务必须开拓创新,首先开展课题研究,以便知其然,为咨询、培训提供理论基础。而课题研究要与顶层设计、智库建设相结合,融合创新、系统创新。顶层设计的要旨是,要将项目战略设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上,以此制订设计发展目标与产业布局。只有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项目设计、规划立项才有可操作性。

2003年本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成功地为四川科创控股集团(简称科创)所作的顶层设计,为中管院运行规律提供成功范例。2013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以《做负责任的健康服务企业产业引领者》为题整版发表。这可称之为经典咨询作品。该专版以科创董事局主席何俊明、课题组答记者提问方式,阐述了科创顶层设计的理念、目标、办法、解决方案。这是人民日报导向性的报道,其影响重大。情况是这样的,科创10年做大,科创董事局主席何俊明求助于本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把科创后10年做强。该所组织国内外专家团队经过半年调查研究后,为科创制定了顶层设计,形成了企业做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链。

这项咨询服务成功的创新亮点是什么?

该研究所专家团队大胆创新,第一,突出国情、贴近实际,即紧跟国家战略部署,以2013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科创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方向。紧跟国家发展部署是中管院管理科学智库的一个基本方针。第二,富有操作性,按顶层设计方案部署科创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使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何俊明董事长对这项顶层设计加以肯定:“这套顶层设计方案是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科创未来发展思路与国家战略接轨,将科创战略纳入国家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何俊明还发出感言:“研究所专家设计具有科创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以及支撑保障措施,具有很强可操作性。“

4. 我们认为,科创顶层设计是一种知识经济产品,关键在于出精品。那么,怎样出精品?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从源头上解决顶层设计研究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虚与实结合、对症下药、符合实际、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着力给企业提供发展良策。我们按照儒家荀子所说的,“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善学善行,解决难题,探索真理,推动事业发展。

顶层设计是智库的一项工作内容。智库,也称思想库、智囊团,为政府、企事业的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和咨询服务。本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所做的科创顶层设计工作,就是智库,而且是创新性的智库,即起引领作用。正如有的专家认为:”一流的智库不仅仅只是服务领导,还要引领社会思潮,而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参考《中国智库:面临最好发展机遇》,人民日报“观察”,2014.2.16.5版)他们为科创制定的顶层设计,也将为广大民营企业甚至国有企业都提供借鉴,引领广大企业强烈关注顶层设计,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5.顶层设计还是一种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最为重要的管理。战略是管全局和长远的,应预测到10年、20年以后的发展趋势,重视以战略引领企业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企业同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不断相融合,同市场经济不断相融合,才能有序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所谓以战略决策取胜。他们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执着地做好科创顶层设计工作,正如本院课题组的同志所言,我们做这项顶层设计,不仅是对科创的支持,更是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持,是一种责任与使命。

6. 建设创新型智库。所谓创新型智库是提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产品,包括优秀论文、研究报告、动态研究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在这个重要《决定》的影响下,中国智库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将为我们建设创新型智库、发展咨询服务提供巨大动力与良好机遇。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我们要深入理解这个指示精神,把握中管院建设智库的管理方式与作用。

国家软实力表现为国家治理能力。目前,智库已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统计,我国比较活跃的各类智库有近200多家,初步形成了官方智库、民间智库的组成形式。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研究中心等政策理论咨询研究机构是国家重要的智库单位,是直接为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策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体内智库。

各类智库情况各不相同,有各自的作用。中管院智库也应有定位。中管院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在于它是陈云同志批示成立的新型科研机构,有影响力;它又是专门研究管理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机构,有它的特色;它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但不是体制内的。按照陈云批示精神,把中管院办成像兰德公司一样的智库,它也就是咨询研究机构。

30年的实践来看,中管院应成为国家批准的智库机构,才能更有效的发挥研究管理科学的优势,为国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是中管院智库比较理想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

中管院智库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可设置三个方向:一是为企业咨询服务,即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咨询服务。这是中管院的优势。二是启迪民智,在培训、咨询活动和文化活动中进行党的科学理论、战略思想、发展目标的传播,引导公众正确判断,增强社会凝集力。这是中管院智库应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三资政辅政,即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如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等方式,为决策者提供管理思想和建议方案,推动决策科学化。这是中管院智库应有的意识。这样做,有利于加强本身对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与普及,也有利于中管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发展理念上,科研融入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管院智库能否自强,进入国家智库行列,有声有为,有影响力,需要我们努力增强谋划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毫无疑问,中管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智库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出思想、谋战略,做设计、出对策,是智库的根本功能。这需要人才和智力的积累。本院学术委员会将与社会研究机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设智库平台,激发自身的思想解放、自主创新的活力,推动知识建设和人才智力在实践中成长,为提高顶层设计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六、缅怀与回应

30年庆典,不只是关乎过去,更是为了塑造未来;不只是因为缅怀,更是为了回应时代。在新时代,中管院学术委员会将引导全院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任务,作为中管院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引领中管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我们知道,新的征途,更为艰巨,也更为伟大。我们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中国,科学管理中国”的伟大理念,努力促进管理科学本土化、现代化,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中管院人的价值追求,是中管院学术委员会应尽的责任。这是对陈云同志最好的回报,对于若木、田夫等先辈最好的纪念。让我们记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风:创新、团结、献身、求实,继续努力、再上一层楼、共同奋斗吧!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中管院学术委员会的30年征途中,我们不仅得到国家各方面的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支持,也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朋友诚挚的支持,予以鼓励。时至今日,我们无限感慨:“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汉】李陵《答苏轼书》),“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众人同心、则得众人之力”、“借天下头脑,以为我用”。客观地说,中管院的事业是借社会之力,去完成一个个目标。

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是中管院这一代人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使命。接好接力棒,是先辈的希望,是与会领导、朋友的期待。我们向大家承诺,绝不松懈,跟随时代向前。

我再一次代表中管院学术委员会向尊敬的领导、朋友、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Copyright ©2024 中管院学术委 中管智谷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中管共创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8034868号-9